客堂热线
0531-87468070

山东大灵岩寺

微信公众平台:shandongdalingyansi

新浪微博:山东大灵岩寺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大灵岩寺风景区

山东大灵岩寺微信平台

碑刻拓片
当前位置:首页 > 寺院历史 > 碑刻拓片
宋代——灵岩寺碑刻编目(50余)
发布时间:2018-01-28浏览次数:0

宋代­——灵岩寺碑刻编目(50余)

目录

宋代——灵岩寺碑刻编目(50余)... 1

残经幢 开宝四年(971)... 3

鲁班洞石壁题记——石作王万重回塔基做公用记 淳化五年(994)... 3

灵岩寺禅师珣公塔铭  咸平二年(999) 3

宋天禧元年宝塔题记——般舟殿  天禧元年(1017)... 3

三宝诗并序碑 庆历七年(1047)... 3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修第四第五级塔记 庆历四年(1044)... 4

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 嘉佑六年(1061)... 4

张掞题灵岩寺诗 嘉祐六年(1061)... 6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修塔施财题名 嘉祐二年(1067)... 6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修塔施财题名之二 嘉祐二年(1067)... 6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修塔题名碑四方 嘉祐三年(1068)... 6

张掞题灵岩寺诗碑  熙宁二年(1069)... 7

灵岩寺敕牒碑 熙宁三年(1070)... 7

灵岩寺泥塑罗汉内铁胎壁铭文 熙宁三年(1070)冬... 9

石柱题记 熙宁六年(1073)... 10

苏轼题黄茅岗诗碑 元丰元年(1078)... 10

苏辙题灵岩寺诗碑 元丰二年(1079)... 10

李公颜金像记碑 元丰三年(1080)... 11

王临书灵岩道坊石刻 宋元丰三年(1080)... 12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题名碑记  元丰壬戌(1082)... 12

鲁班洞石壁题记——兖州石匠胡全游灵岩题记 元祐二年(1087)... 12

卞蒙洲高□题记  元祐已巳(1089)... 12

“题灵岩三绝句”石柱 元祐已巳(1089)... 12

邹安期刘枝用登山题记  元祐已巳(1089)... 13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题名碑记 元祐己巳(1089)... 13

蔡安持题诗碑+附明代饭僧题记  元祐七年(1092) 、明正隆二年(1157)... 13

李迪游灵岩寺诗刻  绍圣五年(1098)... 13

蔡卞书圆通经碑+附题三则 元符二年(1099)、建中靖国元年(1101)、崇宁元年(1102)、明嘉靖元年(1522)    14

吴拭题诗碑  崇宁五年(1106)... 17

郭思游灵岩记  大观二年(1108)... 18

齐州灵岩崇兴桥记 大观二年(1108)... 18

仁钦书心经  大观三年(1109)... 20

五苦颂碑 大观四年(1110)... 20

陈恬题诗碑 大观年间... 21

大宁夫人韩氏游灵岩记碑  政和元年(1111)... 21

住灵岩净照和尚诫小师碑 政和元年(1111)... 22

杜绾唐公裴彦题记  政和癸巳(1113)... 22

巢鹤岩题名八种  政和癸巳(1113)、宣和二年(1120)余6不明... 23

赵子明谢雨记碑 政和五年(1115)... 23

肥城申能甫亲献□□题记 政和六年(1116)... 24

宋居卿题诗碑  政和丙申年(六年,1116)... 24

“灵岩观音道场”摩崖石刻  政和丁酉年(1117). 24

王饭僧记碑  宋政和八年(1118)... 25

朱济道游灵岩诗碑 宣和五年(1123)... 25

海会塔题记  宣和五年(1123)... 26

席愚士□□僧居静瞻礼证明菩萨题记 宣和癸卯(1123) 26

施五百罗汉记 宣和六年(1124)... 26

曹使允颐瞻拜观音圣像记石碑 宣和甲辰六年(1124)... 27

李学诗览碑 宣和乙巳(1125)... 27

长清宰赵邦美等瞻礼金仙题记  靖康丁未年(1127). 28

灵岩寺各处八棱石柱题记四十余则  北宋中晚期为主:绍圣丁丑(1097)、元符三年(1100)、大观元年(1107)、大观二年(1108)、大观庚寅(1110)、政和壬辰(1112)、政和甲午(1114)、政和丁酉(1117)、宣和四年(1122)等    28

 


 

 

残经幢 开宝四年(971)

新出土

鲁班洞石壁题记——石作王万重回塔基做公用记 淳化五年(994)

 石作王万于淳化五年岁次甲午仲秋月,重回塔基,做公用,将男宝见到记

灵岩寺禅师珣公塔铭  咸平二年(999)

夫日中则昃,月盈乃亏,喻生灭之不停,等轮回之无定。是知数有蹇足,天无皂白,一真之境未臻,四天之躯何息?即有殁而不朽者,其兹谓欤?上人俗姓张氏,讳延殉,家自全齐,生□历下。幼而回异[a1] ,长而复英,拾□□□□□空慧,依灵岩山寺主僧志雅以为亲教,方袍圆顶,禀戒持心,而后迁入郡城,别居莲宇,为佛地之栋梁,作金田之纲纪,□徒作德,士庶钦风,转□□经一□诵维摩经一千卷,课金刚经五万卷,由是广神庆赞,大集人天,胜善克敷,良缘是植。享年六十六非□□疾而奄□矣。门人琼因等师资义重,法乳情深,念训诲以有成,在孝思之无替。建兹卯塔,使灵骨以有归,述彼嘉猷,表华门之不坠。刊此贞珉之石,□不昧于千龄,旌其咸德之名,冀扬芳于天□。

时大宋咸平二年岁次己亥九月庚辰朔十八日建

此塔铭刻于珣公长老墓塔之上;资料记载此塔铭为碑刻,原在灵岩寺香霏岩南峪,碑早毁,仅存残块,形制无考;然今考之,此墓塔已迁移至慧崇塔旁,塔虽在,然塔铭风化较严重,铭文模糊不清;

宋天禧元年宝塔题记——般舟殿  天禧元年(1017)

三宝诗并序碑 庆历七年(1047)

三宝诗并序

前进士安鸣渐作  朱演刻字

姑臧子黜官郡城,恋此方所平眺川岫,刹临水云仰无价之一趺莫有□之三宝生清净意,有归依心。回今性情乃就章句,显于粉校用金田。庶几此时,他时游者礼知余解。正空而悟真归仗能仁,而有信心者矣

佛宝诗

巍巍十号超三界,高启仁祠满世间。衣缕善降金翅鸟,毫光能透铁□山。

琅函秘密书贤劫,彩笔惊奇画圣颜。每睹青莲□□相,愿持香火献□□。

法宝诗

重宣□仪成真教,龙藏分明在布金。始自□毫□贝叶,终如蝅□□花心。

鲸钟□亮飞寒韵,鱼梵清泠奏稚□,我为芳生□□役,每听香偈□双泉。

僧宝诗

莲宫开士通心法,意马调柔无。□静夜潭明□□,身□秋□□□□。

律中讲习知玄理,禅外修行到坦途。能重祖师勤剃□,登登传受出凡□。

大宋庆历七年丁亥岁五月乙亥朔十三日丁亥建

齐州灵岩寺功德主赐紫沙门 重□ 上石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修第四第五级塔记 庆历四年(1044)

甲申岁次庆历四年三月七日修第四第五级塔记 位于塔身第五层西外壁

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 嘉佑六年(1061)

朝散大夫尚书工部郎中提举管勾兖州仙源县景灵宫太极观公事护军赐紫金鱼袋王逵撰

京兆府普净禅院赐紫沙门神俊书并题额

释典谓:昔有金人生西方,同名号者逾乎千百万亿,则了性悟空以成道者,非不广矣。自白马来东土,建寺院者,几乎百千万所,则示形出相以化人者,非不多矣。其间烜赫中夏、辉映诸蓝,得四绝之伟者,则有荆之玉泉、润之栖霞、台之国清,洎兹灵岩是也。按《地志》后魏正光中,有僧法定者,倡守揆土以兴焉。炎宋景德岁,始赐此额。噫,绝之伙且有四种,义不越乎?高倚青山,俯临寒泉,茂林修竹厌户牖,奇花异石罗列庭楹,或景趣果如是,则地望之绝也岂忝矣。至若黄金涂像,碧瓦凌空,回廊大殿莹然尘外,层楼峻塔倬彼霄际,傥缔构果如是,则为庄严之绝也不诬矣。又若千里辐辏,群类子来,珍货希宝,□向喜舍,香顶艾臂,男女日至耐诱掖果,如是则为供施之绝也诚韪矣。设若割慈父母,脱逦□孥,貌渐心顿,相本生灭,表动内寂,洞澈正觉,笃行愿果,如是则为精进之绝也真奇矣。矧其左有泰山峋峋,与天为邻,生物则洒天下之雨,告瑞则吐封中之云,持阳和启蛰之柄,膺覆焘司命之神,如先帝泥金检玉者,十□二□。其右则有洪河浑浑,厚地偕奔,葱岭马颊,雷惊电翻,迥贯银汉之浪,险经禹凿之门。遇本朝□年□清者,有上中下源。其前则有邹鲁大国洙泗钜防,阐君臣父子之教,辟仁义礼乐之乡,循之者昌,悖之者亡;其后则燕赵二御山川四驰,限尔戎狄,壮斯藩篱,自甲胄干戈之息,俾士庶羊马之肥,欢好爱结,恩威□绥,□其雄重也。则既如此谈,其封略也复如彼,则千佛中处膺大雄氏不其宜矣。加之野有良田可以封万户,□有华屋可以荫万夫,帑有羡资可以苏万民,僧有方便可以化万心,不甚盛欤?神宗皇帝、章圣皇帝悉,以御书为锡命焉。皇帝陛下降以御篆飞白以嗣之。厥后有僧琼环者,次第以轮奂焉。其如土木之华,绘塑之美,泉石之丽,草木之秀,森森然棋布。前后远者咸以耳闻之,近者咸以目击之,于千佛之旨,何啻乎形影之外,譬喻其□邈也,善相万万明矣,故略而不述也。仆被诏司泰宁军宫观,下车伊迩,有住持赐紫僧重净贻书请识,因用直书,以塞其颛也。

时庚子年春闰三月望日记

嘉祐六年辛丑岁六月望日景德灵岩寺住持讲经赐紫沙门重净建立真定府郭庆郭庠镌字

此碑《济南金石志》有载;今在灵岩寺;碑高二百三十七厘米,宽一百一十五厘米。碑阳刻文二十三行,满行四十二字,字径四厘米,正书。额题“灵岩千佛殿碑”,字径二十厘米,亦正书。碑阴书施资人衔名二十七行,略;

《八琼室金石补正》云下截失拓二字高六尺九寸广三尺五寸廿三行行四十二字字径一寸三分正书额失拓在长清灵岩山  右灵岩寺千佛殿记王逵撰沙门神俊书山左金石志载之而未见墨本王逵署衔称提举管勾兖州仙源县景灵宫太极观公事按阮氏太极观题字跋引曲阜县志云景灵宫事惟见元人重修碑文载曲阜县城之东北曰寿邱者相传为轩辕帝所生之地即寰宇记所谓穷桑者也宋既有国推本世系遂祖轩辕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诏曲阜县更名曰仙源县从治于寿邱祠轩辕曰圣祖又建太极宫祠其配曰圣祖母越四年而宫成岁时朝献如太庙仪学老氏者侍祠而以大臣领之云云王逵即领其事者也据阮氏碑尚有阴刻施主姓氏及元佑靖康题名烜赫避真宗嫌名作炟赫作兹艾作俗误诬作诬苏作异文书法鲁公而少浑厚

张掞题灵岩寺诗 嘉祐六年(1061)

留题灵岩寺  正书五大字

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兵部郎中充真定府路都部署兼安抚使知成德军府事张掞

再见祇园树,流光二十年。依然山水地,况是雪霜天。

阁影移寒日,钟声出暝烟。粗官苦奔走,一宿亦前缘。

嘉祐六年辛丑岁七月一日

齐州灵岩寺主讲经赐紫沙门重净上石  京兆府普净赐紫僧神俊书

真定府郭庆刊字

此碑在灵岩寺般舟殿前西侧,刻于嘉祐六年(一零六一年),碑高九十一厘米,宽五十厘米。诗文七行,满行五十二字,字径六厘米,楷书;

此碑刻《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载:右诗及题衔年月,凡六行,字径五分。张掞题衔称尚书兵部郎中云云,史传皆略而未载。碑刻于嘉祐六年,时掞年六十七岁,诗云“再见袛园树,流光二十年”,以传证之,当是明道中知莱州掖县时,曾到此也。

《八琼室金石补正》云高三尺广二尺五寸六分共七行诗三行行十四字字径一寸八分余不一正书  首行下有胶东李学诗来六字似亦宋刻附记之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修塔施财题名 嘉祐二年(1067)

嘉祐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修塔施财题名 位于塔东南一侧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修塔施财题名之二 嘉祐二年(1067)

嘉祐二年四月八日修塔施财题名 位于塔东南一侧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修塔题名碑四方 嘉祐三年(1068)

嘉祐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题名碑(四方) 此四碑嵌于塔内第一层塔心柱上

张掞题灵岩寺诗碑  熙宁二年(1069)

诗送

新灵岩寺主义公上人

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工部侍郎群牧使张掞上

峨峨日观出云层,西麓灵庵寄佛乘。金地阙人安大众,玉京选士得高僧。

双刀断腕群魔伏,钿轴存心奥义增。顾我旧山泉石美,湔除诸恶赖贤能。

宋熙宁二年己酉岁中元日

诗送

敕差灵岩寺主大师详公赴寺

朝散大夫尚书户部侍郎致仕张掞上  

黄纸除书下九天,岱宗西麓镇金田。鹫峰肃肃臻多士,兰社熙熙抚众贤。

像室光华辉晓日,禅心清静擢秋莲。山泉自此增高洁,云集十方结胜缘。

宋熙宁三年白虎直岁九月十三日  

此刻位于灵岩寺,系张掞于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零六九年)和熙宁三年(公元一零七零年)所题送灵岩寺主的两首七言诗。诗刻高六十厘米,宽一百二十厘米。诗文十七行,满行十八字,凡一百九十一字。楷书体。

《八琼室金石补正》云高一尺七寸广三尺六分十七行行字大小均不一正书 

灵岩寺敕牒碑 熙宁三年(1070)

额书 敕赐十方灵岩禅寺碑

中书门下牒 正书五大字

开封府奏,先准中书札子,京东转运司奏,据齐州申准开封府牒,据僧永义状,给府披诉情愿状,退灵岩寺主勘会。齐州灵岩寺在山谷,去州县遥远,有僧行一二百人,遂其四方烧香送供人施利至多。诸处浮浪聚集,兼本寺庄田不少,全藉有心力僧人住持主管。今访闻得僧永义,只是一向修行诫行。经开封府有状吐退难,住持山门本司已指挥本州县常切辨认察觉,止绝浮浪之人,不得彼处聚集,去讫。伏乞朝廷下左右街僧司,别选差有德行心力僧一名充寺主。及许,令于在京或外处指摘僧五七人,同共寺院住持勾当,所贵同心协力,伏候敕旨。奉圣旨依奏札付开封府,寻札付左街僧录寺,依详前项中书札子内圣旨,指挥施行,仍具寺院法名及三纲主首并僧司结罪保明,申府回据左右街僧录寺智林等状,申智林等依前项府札子内中书札子内圣旨指挥,同共定到左街定力禅院讲《圆觉经》、赐紫僧行详一名,充齐州灵岩寺主勾当住持。乃取到本院主鉴文,保明行详有行止,稍有心力,即目别无过犯委,是德人。诣实结罪文状,智林等保明行祥堪差赴灵岩寺住持,如后异同,甘受重罪,不词所是。掌事僧人候得上命指挥,差本僧讫却令指摘别具状,申上次乞指挥府司寻出给公据,付僧行详收执,仰详前项中书札子内圣旨指挥,许令在京或外处指摘僧五七人同共前去充本寺掌事。依十方禅院住持勾当具寺院法名,申僧司令申府仍立便起发前去,至齐州住持灵岩寺并札付左右街僧录寺,亦仰详此,勒令僧行祥于在京或外处,指摘僧五七人同共前去充本寺掌事,具寺院法名,申府便发遣僧行祥等起发前去往彼住持齐州灵岩。至今左右街僧录寺未申到闻今据寄住左右街定力禅院讲圆觉经赐紫沙门行祥陈状窃以行祥近蒙僧录寺选定依准录降圣旨指挥,保明住持齐州灵岩寺行祥属以衰老多病已废心力,必恐难为住持寻曾有状陈免。至今年初二日准开封府差人降到公据一道,已据僧录寺保明定差令指摘掌事僧五七人前去,行祥既承上命,敦遣固亦不敢辞避,辄有诚恳披告乞敷奏者一,行祥窃闻灵岩寺僻在山谷,徒众颇盛,累因住持人不振,遂置废隳纲纪,今既再烦圣旨选差,则与州郡差请特异。伏见润州金山寺每差住持人,并从朝廷特降付身宣命,行祥欲乞据此体例,乞赐敷奏,特乞给一为国焚修传教,住持宣札付身前去所贵有以弹服远人,废寺易为兴葺积集功德,上赞圣祚行祥,窃闻灵岩寺旧是甲乙住持,昨虽改为十方,缘未曾有十方敕旨,窃见西京龙门山宝应寺、奉先寺旧亦是甲乙住持,创新降敕改为十方。敕语内明言,院中受业徒弟并不得作知事、勾当。欲乞据此体例特降敕牒,约束付身,前去住持。行祥窃闻,灵岩寺素来最是凶恶,浮浪聚集前后之六七次,住持不得,虽今来许令指摘掌事僧五七人,亦虑难为照顾。行祥欲乞特度随身童行十人,贵得以为心手照顾,指使焚修,免有疏虞,府司所据僧行详陈乞事件,伏候敕旨。

牒奉

敕行详依奏宜差充齐州灵岩寺主乃在寺徒弟并不得差作知事勾当所乞度行者不行牒至准

敕故牒

熙宁三年八月  日牒

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

吏部侍郎参知政事韩  假

礼部尚书平章事陈  假

左仆射□□侍郎平章事  假

此碑《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收录;

《山左金石志》载:右碑额题敕赐十方灵岩寺碑二行字径五寸牒文下半残阙后有熙字当是熙宁年号又有王韩二参政列衔以宋史宰辅表考之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自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兼侍讲除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三年四月已卯韩绛自枢密副使除兼参知政事是年十二月两公皆同平章事则此碑当立于四月以后十二月以前也

此碑原立于灵岩寺天王殿内左侧西向,碑身下半截约一百一十六厘米掩埋神座内,故《岱览》、《泰山志》仅著录碑文之半。今将此碑移至天王殿之外东侧,始见此碑全貌,遂得此碑全文。碑高二百九十八厘米,宽一百二十厘米,圆首。碑阳刻文二十一行,满行七十字,凡一千一百零六字。其前十五行为牒文,字径三厘米,正书。唯首行“中书门下牒”及牒文后“牒奉敕至敕故牒”六行为行楷相兼,字径七至十一厘米不等。末四行衔名甚扁,且右谏议大夫王安石名后有押,其余三人皆无押。额题“敕赐十方灵岩寺碑”二行八字,字径十三厘米,亦正书。此碑原被埋没一百一十六厘米,故前人著录时,每行牒文皆缺记三十五字,今依原碑全部予以补齐。

灵岩寺泥塑罗汉内铁胎壁铭文 熙宁三年(1070)冬

大宋兴得军长清县和平乡天花南管寺候丘三村囗首创铁铸囗罗汉都维那头李宗平

时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囗冬月囗日

千佛殿泥塑罗汉像西第十一尊摩诃罗老比丘像内曾剥出一尊铁质罗汉,该题记阳文刻于铁罗汉后壁;

石柱题记 熙宁六年(1073)

宿熙宁六年十月中休

苏轼题黄茅岗诗碑 元丰元年(1078)

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苏轼

《山左金石志》云无年月草书石高四尺广二尺一寸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石壁

右诗刻云醉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苏轼凡五行案坡公此诗乃元丰元年守徐州时登云龙山之作并非题灵岩寺也济南府志误入於寺观条下县志亦相沿采入今玩其笔意全不类苏迹大抵后人所为寺僧不知邃以刻石者姑附存之。

此碑今在千佛殿西侧墙上。碑高一百二十厘米,宽六十六厘米。诗文五行,满行十字,字径十厘米,草书;

苏辙题灵岩寺诗碑 元丰二年(1079)

题灵岩寺   眉阳苏辙

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 

入门尘虑息,盥漱得清沘。升堂见真人,不觉手自稽。

祖师古禅伯,荆棘昔亲启。人迹尚萧条,豺狼夜相觚。

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声鸣青龙口,光照白石陛。

尚可满畦塍,岂惟濯蔬米。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  

一念但清凉,四方尽兄弟。何言庇华屋,食苦当如齐。 

辙昔在济南,以事至泰山下,过灵岩寺,为此诗,寺僧不知也。其后见转运使中山鲜于公于南都,公尝作此诗,并使辙书旧篇,以付寺僧。

元丰二年正月五日题

苏子由从事于齐日,有题灵岩寺诗。鲜于子骏后漕京东,刊石,顷失之。妙空被命而来,寺之敝陋更新。尽以诸公题栉比于中间两壁,恨亡苏诗也。靖康初,偶得墨本于茌平李时陛家,再摸石。空明居士跋。

此碑镶嵌在灵岩寺般舟殿遗址前的东侧墙基下;碑高六十厘米,宽一百二十厘米;诗文共十五行,满行十字,字径三至四厘米,楷书体;该诗系苏辙于宋元丰三年正月五日题,诗后有空明居士跋语,记载了题诗刊石的经过。

李公颜金像记碑 元丰三年(1080)

治平中,家君判官还自永嘉,道过钱塘。僧惠从来告曰:“卢舍金像成矣,欲归齐之灵岩,而未有讬也。愿附舟而北。”家君从之。后十五年,余游其寺,徘徊瞻仰,因识其事。

元丰庚申孟冬李公颜才甫题

大明嘉靖元年三月五日,刑部员外郎衢人方豪被命审录山东刑狱。将之泰安,道经灵岩,回访铁袈裟、石龟、甘露、锡杖、双鹤、黄龙诸泉,天门、朗公、蹲狮、卧象、明孔、鸡鸣诸峰,宋、金、元人诸石刻,得啖椿芽、竹笋、浴柳、梅桃、叶汤。宿方丈,夜起赋诗二首。偶睹宋碣虚其太半,若有待者,略记踪迹,俾后之游者知此岩不欠方思道云。

首僧悟鑛今刊

元丰庚申即元丰三年;此碑嵌于灵岩寺御书阁门洞内西墙壁上。碑高四十九厘米,宽六十二厘米。碑阳文十七行,满行十二字,凡一百九十九字,字径二厘米,行书;其中前七行为宋人题记,碑面尚余其大半。至明嘉靖元年,方豪又利用所余碑面补刻一百二十四字。借前代人所立之碑刻辞多见于明代,此又一例;

山左金石志云元丰三年十月刻,正书,石高一尺五寸,广二尺,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题“治平中,家君判官还□永嘉,道过钱唐。僧惠从来,告曰:‘卢舍金像成矣,欲归齐之灵岩,而未有讬也。愿附舟而北。’家君从之。后十五年,余□其寺,徘徊瞻仰,因识其事。元丰庚申孟冬,李公颜才甫题凡七行,后有明人方豪题字九行。豪性喜游览,所到必有题字,浙中西湖诸山摩崖殆偏,率皆拙劣,此段行书圆劲,颇不类其平日所书,因附识之。

王临书灵岩道坊石刻 元丰三年(1080)

灵岩道坊 飞白书四字二行字径一尺七寸

元丰庚申尚书兵部郎中直昭文馆知军州事上柱国王临毡笔

山左金石志云:“王临书灵岩道境石刻,元丰三年刻飞白书,石高四尺六寸,广三尺六寸,在长清县灵岩寺。右灵岩道境四字二行,字径一尺七寸,“左题元丰庚申尚书兵部郎中直昭文馆知军州事上柱国王临毡笔”正书一行,字径一寸。案张怀瓘十体书,断谓蔡邕待诏鸿都门,见垩帝成字,归作飞白,是垩帝为飞白笔之始也。唐宋诸家能飞白书者,皆不言用何笔,此云毡笔,可补见闻未及。《宋史》列传,王广渊,字才叔,大名成安人,弟临字,大观起进士。元丰初,自皇城使擢为兵部郎中,直昭文馆后,尝知齐州,而无一语及,其能书亦史文之略也。

济南金石志云:按此刻在灵岩寺西八里,有坊曰“灵岩胜境”,旁立此石,乃自长清至灵岩寺道中之坊也,旧作“境”,或作“场”,皆误也。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题名碑记  元丰壬戌(1082)

元丰壬戌二月题名 题名位于塔内第七层出口处南壁

鲁班洞石壁题记——兖州石匠胡全游灵岩题记 元祐二年(1087)

兖州石匠胡全元祐二年四月八日因游到此记

卞蒙洲高□题记  元祐已巳(1089)

卞蒙洲高□元祐已巳□

在证明龛石壁

“题灵岩三绝句”石柱 元祐已巳(1089)

题灵岩三绝句

策杖跻攀自在身,暂来还□脱埃尘。山泉成龙因穿石,野鸟低飞不避人。

不向江南把钓竿,白头三岁寄长安。此来应为山僧笑,憔悴□泉自照有[a2] 。

无那红尘伴此身,此身不复志通津。我来不独山僧□,涧水溪云似□人。

元祐已巳五月初五日姚久之师禹

原食堂处拆迁出土石刻:

邹安期刘枝用登山题记  元祐已巳(1089)

邹安期刘枝用元祐已巳十月十日同登

证明龛石壁

辟支塔身内外碑刻题记——题名碑记 元祐己巳(1089)

元祐已巳十月三十日题记 题名位于塔内第七层出口处北壁

蔡安持题诗碑+附明代饭僧题记  元祐七年(1092) 、明正隆二年(1157)

四绝之中处最先,山围宫殿锁云烟。当年鹤驭归何处,世上犹传锡杖泉。

元祐壬申十月中浣雎阳蔡安持资中题

碑左侧空处刘德亨题记

北安刘德亨安礼携家之泗水住饭僧于此。正隆二年三月十有七日书。

此碑在灵岩寺御书阁下门洞外东侧墙上;碑高一百一十五厘米,宽七十二厘米。碑阳诗文六行,满行九字,字径十一厘米,行书。碑左上角空处为金正隆二年刘德亨题记;此碑《济南金石志·长清石》有载;

《山左金石志》载:元佑七年十月刻,行书,石高三尺五寸,广二尺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四绝之中处最先,山围宫殿锁云烟。当年鹤驭归何处,世上犹传锡杖泉。”元祐壬申十月中浣,雎阳蔡安持资中题右诗并年月姓名,凡六行。字径三寸,年月上又有正书,题:“北安刘德亨安礼,携家之泗水任,饭僧,於正隆二年三月十有七日书。”凡四行,字径五分。

李迪游灵岩寺诗刻  绍圣五年(1098)

大丞相文定公游灵岩诗

灵岩山势异,金地景难穷。塔影遮层汉,钟声落半空。

千峰罗雉堞山如城壁之状,万仞耸幈风。飞鹤来清窦有双鹤泉,刳鱼挂古桐。

名曾参四绝,封合亚三公。在泰山后势彻河壖远,形差岳镇雄。

仙闾隣峻极,日观伴穹崇。邃洞连蓬岛,重峦凿梵宫山面有证明功德龛。

望应销俗虑,登喜出尘笼。献寿嵩衡并,分茅海岱同。

艮方标出震,午位对升中。岚滴晴烟碧,崖铺夕照红。

巍峨齐太华,奇胜敌崆峒。鍊句供诗客,摸真怯画工。

天孙分怪状,神化结全功。吟赏慵回首,云泉兴愈隆。

先丞相天圣间尝留诗寺壁,后主僧刻石。逮今岁久,字画刓缺,因命工再刊于石。绍圣五年三月中瀚日,侄曾孙新滑州白马县主簿李侃敬书。  正监寺讲经论沙门□□□

此石刻今嵌于般舟殿遗址内的台基下;《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绍圣五年三月刻正书石高一尺九寸广三尺七寸在长清县灵岩寺右诗十七行字径二寸后有李侃行书跋四行字径八分案宋史列传李迪字复古卒文定天圣初出知兖州青州此诗殆作於是时也

蔡卞书圆通经[a3] 碑+附题三则 元符二年(1099)、建中靖国元年(1101)、崇宁元年(1102)、明嘉靖元年(1522)

觉海性澄圆,圆[a4] 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从[a5] 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a6] 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无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元符二年十二月十三日莆阳蔡卞书凝寒笔冻殊不能工也

妙湛揔持不动尊至烁迦罗心无动转

建中靖国元年冬十一月五日池阳慧日院南轩续此偈

崇宁元年十一月鄱阳齐迅施刻于灵岩寺住持传法净照大师赐紫仁钦立石匠人牛诚刊

此石刻共四方,今嵌于御书阁下拱门洞两侧墙内。《济南金石志·长清石》中有载。《山左金石志》云:案《宋史》,蔡京弟卞,字元度,与京同登熙宁三年进士。此碑前所书,正官尚书左丞时,后段续书已贬少府监,分司池州,至灵岩刻石,卞已知枢密院矣。

《金石萃编》云:蔡卞所书《楞严经偈》浏漓顿挫,行法不减元章,且通体完善,临池家可以摹仿也。

《八琼室金石补正》云:崇宁元年十一月。  《萃编》卷一百四十三未录偈语。

右偈前段书於元符二年十二月,后段续书於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至崇宁元年十一月,鄱齐迅施刻於灵岩寺,空处有明人方豪题字,及观者张振来。胡缵宗、高奎、石九奏、邱坦诸人名,案《宋史蔡京传》,弟卞,字元度,与京同登熙宁三年进士。哲宗朝官至尚书左丞,专托绍述之说,中伤善类。徽宗即位,谏官陈瓘等陈其大罪有六,以资政殿学士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纔逾岁,起知大名府,徙扬州,召为中太乙宫使,擢知枢密院。此碑前段所书。正官尚书左丞、中伤善类之时;后段续书,已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与款题池阳慧日原误作阳院合。逾年改元崇宁,至十一月灵岩刻石,卞已知枢密院矣。  《山左金石志》

碑书恒字缺末笔避真宗讳也

方豪题刻

嘉靖元年三月六日棠陵方豪再观。呜呼,君子可以人废书乎?

此题刻在“蔡卞书楞严经偈”前段空处,刻于明嘉靖元年(1522)。题名二行,字径三厘米,行书;

吴拭题诗碑  崇宁五年(1106)

余赴治历下,谨拜香于灵岩道场。灵岩固东州胜绝处,余闻之旧矣,然不知与武夷升真洞天相若也。余既幸供佛饭僧,又经行宴坐之地,了了然如家山间。住山仁钦师,初不与余接。问之盖乡人也,因作三小诗以志其事。

丹崖翠壑一重重,香火因缘古寺钟。若有金龙随玉简,武夷溪上幔亭峰。

一麾邂逅得东秦,忆别家山六度春。何意眼看毛竹洞,主人仍是故乡人。

大士分身石罅开,轻烟微雨证明台。洒然一觉乡关梦,换骨岩高好在哉。 

崇宁五年丙戌夏四月甲戌建安吴拭倾道题

此碑位于灵岩寺内御书阁前;碑高七十八厘米,宽七十八厘米,诗文共十六行,满行十六字,字径二点五厘米,有界格,楷书体;系宋崇宁五年夏四月,济南郡守吴拭题书;

此碑《济南金石志·长清石》收录云:山左金石志云此诗序年月正书文凡十六行笔法秀劲锋颖如新;

《八琼室金石补正》云高一尺八寸广三尺十六行行十六字字径八寸正书方界格

郭思游灵岩记  大观二年(1108)

大观戊子八月,思既朝见岳帝,既走灵岩,礼谒五花殿,下外顶泉轩,见钦禅师。闻大法眼,秘密印食,已至上方。拜后土祠,瞻谒置寺菩萨,闻青蛇引路、双虎驮经之异。又至甘露泉、绝景亭。扪萝踏云,上跻证明殿。殿西一峰,高出平地数万丈。苍青秀丽成,楼阁叠起,俊伟所不可状貌。证明殿前,四瞰峦岫,若龙螭,若虎据,若螺结,若屏张。属雨大晴,飞岚滴翠,一寺楼殿若浮于三山十洲冲融飘渺之上。信哉,真仙圣之居神明之境。既下,酌清泉于锡杖、双鹤之亭,观诸巨公诗歌铭疏,慨然想当时之风采。入夜,钦公见过,皓月在庭,山籁林风,閴见衣景,大清境界,□肌骨。思不忍寝,为书此于壁。识我者当察余之告诉于狂□也。十三日,河阳郭思浔之记。

此碑今存灵岩寺天王殿东侧;碑高九十七厘米,宽五十一厘米,圭首。碑阳刻文十三行,满行二十四字,凡二百五十二字,字径二点五厘米。碑阴刻元泰定三年寿公禅师舍财记碑文;

齐州灵岩崇兴桥记 大观二年(1108)

朝奉郎新差权通判岷州军州管勾学事兼管内劝农事兼管勾给地牧马事云骑都尉赐绯金鱼袋河阳郭思撰

承议郎知南外都水丞公事专切提举广武雄武埽济南王高篆

灵岩胜境,仙圣所居,金石可见。自后魏正光中法定师复兴是寺,迄今已六百年。至吾宋熙宁,始正名为十方,以容召天下大名德大长老为住持主,而中间去来化灭,寺主数易,权摄非人。缁旅既来,多失所望,四方瞻礼因亦衰减,下逮于山租、田课、僧用、佛供、寺屋,略皆荒落称是。今上嗣位,齐州众求海内高德,得建州净照大师仁钦,以闻之朝,即有诏以仁钦为灵岩住持主。钦公至寺之一年,寺境清,二年,学人来,三年,佛法明,四年,天下四方知灵岩有人,而岁时香火供事遂再盛。钦公日,灵门宗旨虽以寂灭为究,而象教住世,亦必以庄严为助。于是起献堂以处供士;建后阁以护禅席,□□泉轩以燕见善知识,完绝景亭以憩适游观,再新证明功德殿以快四方礼谒,为供养□。惟是山门大路十六七里达寺庭,正西□宾旅所由,而中路有大溪横道,霪雨暴水岁费修塞,人甚厌苦。访之耆旧,皆曰石桥峪,而石桥名峪,名存迹灭。钦公曰:“桥于此□所宜,古之名岂虚得哉?”日者寺务百施,况此桥梁之外,先是钦公构献殿,四方信悦布施云。委今桥以献殿羡余支其费,丈尺□访桥材,即于旁崖良石取足。于是诸檀越乐公劝化,竞相资助,桥用以给,桥议遂定,库司所备,工人哺啜而已。于是钦公曰:“国家设道场,广利益,一以增阐善因,二以资佑国福。今钦崇祖宗以本仁孝,吾知国恩者也。愿吾桥成,以崇兴为名。”即以大观改元十月起役,役至次年九月,桥遂成。桥长六十二尺,阔二十五尺,自溪底出溪上,高三十五尺。上施屋五楹,旁辟栏楯,编石架空,如砑如豁,翠岩之前,绿阴之下,虹蜿虬屈,若竞若拏,童不岁劳,客不时病,行不履阽,道不涉迂,以善利济人,以直路指人,以不谢之功施人,以不朽之事遗人。钦公于胜境结胜缘如此哉!余被恩倅岷南,以是月顶礼菩萨。至桥下钦公一见,谓如平生闻其一言半偈,即便醒然心眼,开大谛观,此一日之悟,乃深信公长年之益。其能主持名山,明畅大教固宜。属令书桥成岁月、桥费。金钱以缗计者千有奇,石以条段计者千有奇,人匠以工计者九千有奇,管勾、董役、僧道、传造作桥在明孔山西、灵光亭北于戏。钦公指迷说幻,将大悟人于正路,以为大导师,况此一路径事乎?救患拔殃,广渡人于苦海,以为大法桥,况此一溪涧事乎?春秋新一门一厩,圣人必谨书之,以见举措之当否,此桥利益安得无辞?于是退而书之,命小子升卿书丹以寄。

大观二年岁次戊子九月壬子晦

齐州灵岩禅寺净照大师住持传法释仁钦立石

守本州助教杨若拙并妻刘氏,同发心施钱三拾仟,乞保家眷平安增延福寿。

长清县焦大夫宅杨氏儿谨施钱伍拾仟,充买桥亭上柱一十二根。所求利益伏为自身与合家眷属,保庆平安,增延福寿。监寺赐紫僧道□、副寺僧宝月、维那赐紫僧慧敷、典座僧智恢、库主僧惠曼、直岁僧道通、首座赐紫僧道举、知客僧元素、经堂主僧净泉、侍者僧道岩、开基监造僧道传、监作行者僧道彬、缘化头阤刘道储、历下牛诚、徐仪摸刻。

此碑在灵岩崇兴桥西首;碑高二百二十厘米,宽一百一十六厘米。刻文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字,凡一千一百六十五字,字径二点六厘米,行书。额题“崇兴桥记”横列四字,字径二十一厘米,篆书。此碑之阳,为宋元丰三年王临飞白书“灵岩道境”四大字,字径五十五厘米。四大字左旁行书“元丰庚申尚书兵部郎中直昭文馆知军州事上柱国王临毡笔”,计一行二十五字。其称“毡笔”者,未详其意;此碑《济南金石志·长清石》中有载;

仁钦书心经  大观三年(1109)

方二尺三寸经十五行行廿字字径六分许篆额题佛说大乘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分书年月人名一行正书

大观三年正月日齐州十方灵岩寺住持苾蒭仁钦篆写此经流通受持

山左金石志载仁钦五苦颂碑未及此刻经文观自在在字误书作左余亦多缪体

载于《八琼室金石补正》

五苦颂碑 大观四年(1110)  

窃观三界之内,唯有五种苦事,世人罕知,辄书此,颂奉勉幸希省觉住,灵岩释仁钦述

生来从四大,假合依六尘。妄识投胎卵,执情为我身。

几回劳父母,恩爱强分亲。出没何时了,谁知自苦辛。——生苦

 

心欲行千里,区区不到头。祗随声色转,怎肯向身忧。

面皱眉如雪,贪程尚勿休。可怜无智者,一似恋枝猴。——老苦

 

结托空劳力,追陪枉用心。一朝床枕上,苦痛自呻吟。

满目妻儿女,空生烦恼深。此时难替代,惟独自孤衾。——病苦

 

闭眼从神识,魂灵往那方。目前如暗室,背后没星光。

纵有堆金玉,寻思何处藏。孤然无伴侣,恐怖自惶惶。——死苦

 

杳杳随长夜,凄凄实可伤。平生冤枉事,酬对直须偿。

唯有修心好,前程各自昌。劝君早回首,免此五般殃。——苦苦

 

大观四年八月朔日  当寺比邱海补立石  侍者道岩书

济南徐仪刊

此碑在灵岩寺;碑高一百三十八厘米,宽六十八厘米。碑阳刻文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字径三厘米,行书。额题“五苦之颂”横列四字,字径七厘米,正书;此碑今存灵岩寺般舟殿东侧,上半部已毁,仅存下半截,高约七十五厘米,每行各存十六字;

山左金石志载大观四年八月立并额俱正书碑高四尺三寸广二尺一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五苦之颂横列字径二寸四分文十二行字径一寸皆释氏常谈无足录也

《济南金石志·长清石》亦有载;文中带下划线者为缺失部分,据旧志补齐;

陈恬题诗碑 大观年间

奉送南禅和尚承诏旨东迁灵岩

西水陈恬

万方刹境一珠辉,稽石如空无所依。汝浦共瞻云独往,灵岩遥伫锡东飞。

烟霞隐现青莲峙,龙象欢呼日拂辉。多谢禅者来访我,双林风月静相违。

余时旅居弥勒

此碑在灵岩寺御书阁东侧,约刻于宋大观间。碑高四十五厘米,宽六十三厘米。诗文十二行,满行八字,字径五厘米,行书;

大宁夫人韩氏游灵岩记碑  政和元年(1111)

大宁夫人韩氏朝拜东岳,回游灵岩观音道场。四绝之所,崇峰列翠,宛若屏围。而北主峰□然五里之耸,而肩有殿,号曰“证明”,谓其如来化迹,祈应如响。于是发精□志,不惧巇险,乘兴而步其上,仰瞻绀像,欣敬不巳。及观岩麓□,怪石奇景,与世别眺。寓移时顿忘尘虑,若□从心之年焉能至此?于内自省,尤为之□仍知名山胜概,传不□矣。时政和改元季春念五日。

孙男左侍禁曹□三班奉职深 右班殿直至侍行

使女 憙奴孙倩奴···张告奴祝美奴杨药奴朱□奴□珍奴张望奴董 从行

洙 奉命题纪岩石  徐仪刊

该碑刻《山左金石志》有载:

曹夫人游灵岩题记

政和元年三月刻正书碑高二尺二寸广一尺五寸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题大宁夫人韩氏朝拜东岳回游灵岩观音道场云云及政和改元季春念五日孙男左侍禁曹洙三班奉职深右班殿直注侍行使女憙奴等从行洙奉命题记岩石徐仪刊凡十三行字径一寸夫人为曹洙等祖母洙兄弟皆官居右阶宋史无传可考

住灵岩净照和尚诫小师碑 政和元年(1111)  

吾来住此,不觉十载,为国焚修,稍成次第。今为年老衰迈,精力劳倦,难以久居。又忽见秋风落叶,意思阑散,孤月寥天,寒岩萧索,感怀情动,顿起休心。欲慕退闲,偷安养拙,不免与诸子别离。古者云,父子虽亲,其路各别,自此已往,汝等诸人各自努力进修,切莫虚度时光,一刹那间便是它生。异世勤持行业,慕道为心,报答四恩三有。出家之子,义聚沙门,但且上和下穆,兄恭弟顺,一师之下百岁同条。若以逆诤,相违自然,不能安处。顺吾言者是吾弟子,背吾言者非吾弟子,临行相别聊书此偈,付汝安怀。各纸委悉。

物外翛然获自由,殷勤诸子送佗州。白云暂驻无方所,明月相随到处优。

岩谷乍拖终勿思,林泉幽景岂回眸。吾今此去聊相别,汝且和光混众流。

政和元年孟秋月十有八日寄

济郡东禅西轩书付诫小师

《山左金石志》载:政和元年刻正书石高三尺六寸广二尺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刻文凡十七行字径七分

《济南金石志·长清石》载:物外倏然获自由慇憅诸子送佗州白云蹔驻无方所明月相随到处优岩谷乍拖终勿思林泉幽景岂迥眸吾今此去聊相别汝且和光混众流齐郡东禅小轩书付诚小师

此碑原在灵岩寺般舟殿,今移至天王殿东侧碑林;碑高一百零五厘米,宽六十六厘米。碑阳刻文十七行,满行三十字,行书。文后列诸徒五十九人题名,此略而不录。

杜绾唐公裴彦题记  政和癸巳(1113)

杜绾唐公裴彦□□刘永仲思施经□常王□清德嘉□邦□金之同登僧广先智恩□行政和癸已季□十九日

证盟龛旁摩崖题记

巢鹤岩题名八种  政和癸巳(1113)、宣和二年(1120)余6不明

一  杜绾、裴彦囘、刘永、施经□仲寿、沈邦杰,僧广先、智思登证明,囘愒道旁,政和癸巳季秋十九日,拜杰书  凡十行左读字径三寸二分

一  东平宋安中同张远来游览山景□季春下旬  凡二行字径二寸

一  大名牛元直、张应之庚子同登  凡四行字径二寸八分

一  颖州□奇虢琮游  凡三行字径二寸五分

一  博州高唐刘生同妻索氏游顶回  凡七行字径一寸七分  与县西巷熙宁二年地宫碑 同有 博州高唐

一  宣和二□三月十九日税户孙东元题  凡四行左读字径一寸

一  江南歙州程女济州□□□邑县安固李  凡三行左读字径一寸五分

一  磨灭殊甚惟后三行存  □□郎前守棣州厌次□州蔡礼□题  字径一寸

右题名八种有纪年者惟政和癸巳及宣和二□两种耳

以上题记题名今未见,内容取自史志;

赵子明谢雨记碑 政和五年(1115)

政和乙未,经春不雨,百姓咨嗟。思欲祷于法定圣像,诚心一启,甘泽随降,遂涓。吉辰,诣灵光致谢。因览诸泉,经日而还。向子千涓,同至县令赵子明。孟夏廿一日,监寺僧昭戒立石

此碑今存灵岩寺般舟殿西墙壁上;碑高六十五厘米,宽一百二十厘米。碑阳文十一行,满行七字,凡六十八字,字径七厘米,行书;相传灵岩寺初患无水,有双鹤飞鸣,遂得二泉,名目“双鹤”。后一泉塞,一泉尚存,遇旱祷雨多在此。《济南金石志·长清石》有载此碑;

《山左金石志》云政和五年四月刻行书石高二尺一寸广三尺四寸在长清县灵岩寺右题政和乙未经春不雨百姓咨嗟思欲祷于法定圣像诚心一启甘泽随降遂涓吉辰诣灵光致谢因览诸泉经日而还向子千涓同至县令赵子明孟夏廿一日监寺僧昭戒立石凡十一行字体大小不等

肥城申能甫亲献□□题记 政和六年(1116)

肥城申能甫亲献□□政和六年四月

证明龛石壁

宋居卿题诗碑  政和丙申年(六年,1116)

留题灵岩寺  东省宋居卿

乔木森森结绿阴,翠峰深处隐禅林。高僧见鹤生泉眼,群丑闻鸡息盗心。

春去野花开异品,晓来山鸟弄新音。胜游休便无归口,至此蓬瀛路好寻。  

政和丙申夏首初六日□□书 印一方

次韵寄题灵岩

入内武节大夫□□使直□思殿管□玉清和阳宫刘□

十里灵岩翠□荫,当时登陟到云林。佛衣化铁千年口,锡杖流泉慰僧心。

山□□□多胜迹,□□□赖可系音。□□□□□□□,梦寐犹□云远寻。  

乱道告□□无党久别□留鸿爪

此碑位于灵岩寺内,碑高六十八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前后共镌刻了两首诗。一首为宋政和丙申年(公元一一一六年)夏初六日,东省宋居卿题。另一首为入内武节大夫□□使直睿思殿管□、玉清和阳宫刘□次韵而题,题书时间不详。碑文共十七行,满行十四字,大字径三点五厘米,小字径二点五厘米,行书体。

“灵岩观音道场”摩崖石刻  政和丁酉年(1117)

灵岩观音道场  正书六大字

□岩山观音菩萨,昔所化现,天□迹□时□□政和岁在丁酉首春甲午,朝请大夫□右文殿修□长乐张劢来守济南,为题峰□,著名以彰其实。

此摩崖石刻刻于方山功德证明龛西侧崖壁上;《济南金石志·长清石》中有载;

王饭僧记碑  宋政和八年(1118)

王被旨特许,因职事到济南营治亡妣襄事。小详前八日,恭诣灵岩道场,礼观世音,预设僧供。请如老升座,饭毕出山。刘材、韩洵、王永、夏候不群同行

政和八年六月廿有七日

此碑嵌于灵岩寺御书阁前南侧墙上;碑高五十四厘米,宽七十七厘米。碑阳文十一行,满行七字,凡六十六字,字径四点五厘米,楷书;《济南金石志·长清石》有载此碑;

《山左金石志》载:政和八年六月刻行书石高一尺五寸五分广二尺一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题王被旨特许因职事到济南营治亡妣襄事小详前八日恭诣灵岩道场礼观世音预设僧供请如老陛座饭毕出山刘材韩洵王永夏候不群同行政和八年六月廿有七日凡十一行字体大小不等

朱济道游灵岩诗碑 宣和五年(1123)

二年催遣向东州,见尽东州水石幽。不把寻常费心眼,灵岩消得少迟留。其一

东州山水亦堪游,及至灵岩分外幽。会有定师来指示,直须行到宝峰头。其二

宣和五年二月初九日朱济道偶书呈

如公妙空禅师

□魏法定禅师,乃观音化身。初居灵岩□□神宝峰,作释迦石像,良有深旨。

此碑今嵌在般舟殿遗址古树台基下;碑高七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厘米,系宋宣和五年朱济道题书。诗文共十六行,满行十四字,字径十厘米,碑刻篆书体;朱济道,江西省金溪人,其兄朱泰卿,字亨道。朱济道对周文王十分崇尚.他与朱泰卿同为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的门人。有资料里称朱济道是金朝探子,不知出于何处?

《山左金石志》云宣和五年二月刻篆书石高二尺三寸广三尺七寸在长清县灵岩寺右诗七言绝句二首并款凡十四行字径二寸七分末有小字二行行书篆书径八分

海会塔题记  宣和五年(1123)

有魏正光迄今圣宋,绵历年余八百,寺号之更迁,人物之戒否,以致隆窳不可悉数。逮夫规式,皭然缁侣,云委土木备举,殿阁一新,无如今日堂头妙空禅师倡导之,闲独念当山从来,先亡复化积骨遗骸,有力则叠石累茔,星分陇亩,孤穷者暴露坑涧,灰烬狼籍,殊无以表丛林义聚之意。宣和癸卯寒食,师躬率众飨祭祖师窣堵之左忽,恻然为怀,即日芟草定基,揆作海会之塔。庶几聚其散殢以合为一,且使后来顺寂有归。于是举众欢然赞叹,喜师勇于有为而作利益事。乃佥议醵金,请助其费。六月初一,基土为穴甃穴,作圹,圹分为三,中安住持,东安僧徒,西安童行。七月十五告成,预令报谕徒季,收敛弃掷。二十日,营办供食,严持香烛,与阖寺之众作种种佛事,迎而葬之。已往者既获安其地,后来者亦乃均其利。举众靡不相庆,曰:“吾侪像教,独善其身,为目前计者倒指皆是。今堂上老师作利益事,以垂永久,非愿力广大,悲智圆融,何以能此?”咸请书其岁月。监寺比丘祖英谨题

此碑在灵岩寺;碑高五十厘米,宽一百厘米。刻文二十八行,满行十三字,凡三百三十七字,字径二点五厘米,正书;此碑《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收录;

《山左金石志》云宣和五年七月刻正书石高一尺五寸广三尺一寸右刻凡二十八行字径七分僧祖英撰书朱朗斋云书体圆劲绝似景龙观铭

席愚士□□僧居静瞻礼证明菩萨题记 宣和癸卯(1123)

席愚士□□僧居静瞻礼证明菩萨宣和癸卯十一月三日

证盟龛旁

施五百罗汉记 宣和六年(1124)

承节郎张克卞书  小字刻于文头最下方

梵语阿罗汉,此云应受世间妙供养,盖具六神通,入解脱善超诸有严净毗尼。真可以受世间之妙供矣。矧兹五百大罗汉者,亲受佛戒,荷护法轮,拔济未来,不入灭度,诚苦海之津梁,暗途之灯炬也。惟应真示化,灵迹至多,故貌像庄严,崇信益众。济南,京东大都也。灵岩巨刹,佛事最盛,而五百罗汉之像未观其杰。齐古窃有志于是久矣,政和之初得官闽中。闽俗伎巧,甲于诸路,而造像之工尤为精致。于是随月所入,留食用外,尽以付工人。洎乎终更,而五百之像成矣。端严妙严,奇魇古怪,颦笑观听,俯仰动静,无一不尽其态。自闽而北,水陆几五千里,而后至于齐之灵岩。齐人作礼叹:未曾有。噫!岂无因相生信,因信生悟者耶?齐古自少游学,及窃禄仕,踪迹萍梗,几半天下,投老倦游,将欲屏迹闾里,为终焉之计。筇杖芒鞋,一巾一钵,可以日奉香火,澡涤妄缘,普及见闻,同趋觉路,此予之夙志也。虽然,如是用辨,其质莫非雕木,外观其饰,尽是明金。然则五百尊者,今在甚处,若也迷□□数显是徒劳苟为,舍像求真,却成孤负,离此二途如何?则是不见道:“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奉议郎赐绯鱼袋宋齐古谨施

宣和六年中秋

住持妙空大师净如上石

此碑原在灵岩寺十王殿大门外北向,今存山门内东侧西向;碑高一百零一厘米,宽九十三厘米。碑阳文二十三行,满行十九字,凡四百二十五字,字径三厘米,正书。施主宋齐古,《宋史·传》无载,故生平不详;该碑《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收录;

《山左金石志》云宣和六年八月刻正书石高三尺一寸广二尺八寸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记文二十三行字径一寸书碑者张克卞官居郎职□字上磨灭难辨;

曹使允颐瞻拜观音圣像记石碑 宣和甲辰六年(1124)

曹使允颐以京东路公被命就迁莱钤,挈家瞻拜观音圣像,饭阖堂清众。宗室子照仲晦远饯,同行苏乙元、发姪沵若冲,宣和甲辰六年闰三月二十三日题。

2007年发现于卓锡泉东清代建筑台基内,充作石板用。

李学诗览碑 宣和乙巳(1125[a7] )

□林李学诗览

方渠王渊几道绿职事访 

如师和尚遍观灵岩胜迹当日回历下宣和乙巳六月十二日

后有明人题跋

明参政胡瓒宗郎中高奎记 肆史庄□侍

明苏台小池周同钱塘珠山李奎雪湖詹山偕览

长清宰赵邦美等瞻礼金仙题记  靖康丁未年(1127)

长清宰赵邦美、子相明拉、杨叔应、李充道瞻礼金仙。靖康丁未正月廿二日谒

此题记为后人在前人题记之上覆盖而镌刻,故众多字迹相互叠压,无法辨识;

该题记《山左金石志》有载:长清宰赵邦美子相□拉杨叔应李充道同游金仙靖康丁未正月廿二日凡四行

灵岩寺各处八棱石柱题记四十余则  北宋中晚期为主:绍圣丁丑(1097)、元符三年(1100)、大观元年(1107)、大观二年(1108)、大观庚寅(1110)、政和壬辰(1112)、政和甲午(1114)、政和丁酉(1117)、宣和四年(1122)等

一  大观元年莫春望高颖□实挈家游此

一  季店张佑明管石柱一条价钱拾贯文所施石柱功德愿心报四恩资三百□愿成

    佛道

一  兴宗唐辅子中居中题后

一  鄄城李直和自斋祀岱宗还有此 戊寅三月

一  李坚仲靳彦弼田太初李仲参卫怀德韩清甫壬戌仲夏同谒

一  尚书职方员外郎通判兖州军州事祁峤奉为母寿安太君马氏平安谨就灵岩寺

斋僧一百人所集良因仰资寿弄  住持传法赐紫沙门洪鉴上石

一  茌山陈林彦长乘兴来游 元符三年正月十七日

一  文林来游 元符三年三月十一日

一  郝德充同马常甫来游宣和辛丑二月四日题

一  北都路荣同元城王靖并朱成 时癸未岁二月二十七日斋合寺僧一百三十余员

故记

一  高平悦道游此 庚辰仲冬题邵三伯元

一  莒镇张海供祖母孙氏并妻女子情始至此壬午

一  马子常游此  乙未孟春念七日题

一  永静苏亨叔政和甲午三月二十一日同前住持圆通大师游此

一  李絿政和壬辰二年二月十五游此

一  县琴堂村卢进来

一  新沧州西关住人张胜同室郭氏妙善男张洪施银五两造柱顶一付共祈存立利

益者 化主妙空(此柱比其他三根石柱略粗一些,紋飾也不相同。僅有北面和西北面有文字和减地平面雕与阴线刻花紋,其它面空白或者被斧剁去表層。文字位于北側面的上部,文字真書,竪四行,右向左排行。文曰:“新滄州西関住人張勝---”行间有轻微界格痕迹,字下与花纹间有双线间隔。双线间隔在西北侧面的同样位置也出现,但是双线上部没有文字,而是两朵团状花卉,花卉周围似有小叶,在外围是双线花边。双线下的花卉,北侧面和西北侧面有些差异。北侧面所绘为折枝花、花茎对向弯曲,花叶下缘窄。上数第四枝花下刻有一枚圆形方孔钱图样。西北侧面所绘为缠枝牡丹,“S”形蜿蜒向上,花叶下缘很宽。第一朵花下有一部经书样式的图样。三、四朵花间有一童子攀枝图样。)

一  达公绍圣丁丑四月乙酉自齐之奉高并游观旧题首尾十年矣追感悲怆终日莫

一  兴宗唐辅子冲居中显后六日

一  河南李咸致一济南张永元修宣和四年四月初五日同游

一  东河高若虚携家恭礼灵岩寺道场穷竭足力遍揽胜槪政和丁酉三月六日

一  北海王揲弟掖谒岱宗回同游宣和壬寅四月初五日

一  阳丘夏侯致弟通同侍遍亲祀岱宗回挈家游证明功惪(德)绝境堂歇此元祐庚

    午季春望日男华国康国侍行

一  李彦受侄君奇刘汝适弟太来周子思仝存丁丑岁三月二十七日题

一  丁丑逰季

一  天平军平阴县张翔鸾缘天封北申二村顶经社长孙吉社官张化社録张简···

一  社録张简社证侯目社举徐德···

一  东原龚伯诚弟彦质彦承大观庚寅中春晦日同来 大字题名二行

一  郑旻施无石 大字题记二行中间题名一行

一  赵景温同苾□静□瞻礼祠□ 甲辰三月二十四日

2007A区5号石柱:

 

面1:        王□□心送                 

□□□酒□□小二        

          □州武县东□杨□

面2面3:    居中题后十日与宗唐辅子冲再与居中会游于此翌日而归 

鄄城李直和自齐祀/岱宗环游此      戊寅三月

佛道  报四恩资三有物心愿成  十贯文所施石柱功德愿心

季店张佑明管石柱一条价钱

壬戍仲夏同谒  定光者

李仲参为怀德韩清甫

李坚仲靳彦弼田太初

面4:        开封郭季思捕方山长清

              李胜之董元康居中元发

面5:        法空道场同憩于此大观二年戊子春季初七日居中书

面6:        空白

面7:        河间李咸致  济南张永元修  宣和四年四月初五日同游

              高颖公实挈家游山  大观元年莫春望日

面8:        空白

 

A区1号石柱:

 

面1:最上部——长清董□□□(三字仅存半边)挈妻女祀

                                            时政和二

                                            四日男贺

                侍行 张郭亦从至  (后五字草书,字体较小)

      向下另起:李絿政和壬辰二月十五日游此(行书)

      向下另起左侧: 濮州(与左侧面相连,文字为濮州县琴堂村卢进来)

      向下仅有二字: 聂美 

 

面2:長清縣孫保管施主宋立

     母路氏獨管柱一條   明法陳中立管柱下石(万刀合字)  一人   年

 

     下部还有四行楷书,右向左排:“平陰縣王抃專詣/靈嚴拜礼/聖容到此皇統/己巳本命年記”

 

面7:行書三行,字體蒼勁:“尚書職方員外郎通判兗州軍州事祁(下有小字 嶠)奉為/母壽安太君馬氏平安謹就靈嵓寺齋僧一/百人所集良因仰資 壽□  ”下有小字題記“住持傳法賜紫沙門洪鋻上石”


 [a1]?


 [a2]?


 [a3]楞严经圆通疏


 [a4]图?


 [a5]依?


 [a6]人?


 [a7]“李学诗览”一词颇有意味,灵岩寺另有同名题记一则,为嘉靖丁酉年李学诗加刻于金代碑刻中央。需现场比对字迹,或许此处宋碑也是明代的李学诗加刻字迹名字的现象,宋代纪年与其无关。

 


分享到

@2022 大灵岩寺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14026487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386号
技术支持:开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