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堂热线
0531-87468070
山东大灵岩寺
微信公众平台:shandongdalingyansi
新浪微博:山东大灵岩寺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大灵岩寺风景区
山东大灵岩寺微信平台
元代——灵岩寺石刻编年(36块)
目录
元代——灵岩寺石刻编年(36块) 1
泰安州长清县十方灵岩禅寺第二十五代方公禅师塔铭 至元十九年(1282). 2
泰安州长清县十方灵岩禅寺弟二十六代福公禅师塔铭 至元十九年(1282)... 3
泰安州长清县十方灵岩禅寺第二十九代新公禅师塔铭并序 至元二十二年(1285)... 5
文昌复游诗+张淑题诗碑 至元二十四年(1287)、至顺四年(1333) 、... 7
灵岩足庵肃公禅师道行碑 至元三十年(1293) 8
普觉禅师广公提点寿碑 至元三十一年(1294) 9
灵岩禅寺第三十一代桂庵达公禅师道行之碑 大德五年(1301). 11
灵岩平公管勾勤迹之铭 大德十年(1306)... 13
大灵岩禅寺第三十二代普耀月庵海公禅师道行碑并序 皇庆二年(1313)... 14
灵岩山门五庄之记碑 元皇庆二年(1313)... 16
灵岩禅寺第三十三代古岩就公禅师道行之碑 延祐元年(1314)... 17
举提点寿塔碑 延祐元年(1314)... 18
运公维那寿塔 延佑二年(1315)... 19
五花阁旁残碑一方 延佑二年(1315)... 19
灵岩长明灯记 延佑六年(1319)... 19
添公副寺之塔石刻 至治二年(1322)... 20
泰安州劝请疏 至治二年(1322)... 20
运公首座长生供记碑 泰定二年(1325)... 21
寿公禅师舍财重建般舟殿记 泰定三年(1326)... 21
妆塑圣像施主题名碑 致和元年(1328)... 22
举公提点勤绩施财记 元天历二年(1329)... 22
让公提点寿塔之铭 至顺元年(1330)... 23
大灵岩禅寺泉公首座勤绩记碑 至顺二年(1331) 24
大灵岩禅寺亨公首座道行勤绩寿塔记 至顺二年(1331)... 25
灵岩禅寺第三十四代慧公禅师寿碑塔铭 至顺二年(1331). 25
圆明广照大师举公提点勤绩塔铭 后至元二年(1336)... 27
大元泰山灵岩禅寺创建龙藏之记 至正元年(1341)... 28
灵岩禅寺第三十九代息庵让公禅师道行之碑 至正元年(1341)... 30
五花阁旁残诗碑一方 至正元年(1341)... 32
大灵岩寺碑 至正四年(1344)... 32
津公禅者之塔石刻 至正九年(1349)... 33
霭公提点寿塔石刻 至正九年(1349)... 33
灵岩禅寺第四十代住持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定岩慧公道行碑 至正十一年(1351)... 34
灵岩方丈与僧话旧三首诗碑 至正乙未(1355)、丙申(1356)... 36
元圣旨碑 羊儿年二月()... 37
大元国师法旨碑 蛇儿年三月... 38
泰安州长清县十方灵岩禅寺第二十五代方公禅师塔铭 至元十九年(1282)
额题 清安禅师方公塔铭 篆书八大字
当山住持传法嗣祖沙门净肃述
本寺庵主永达书
伏闻:仕有名者,必诛其功矣;僧有道者,必铭其行矣。功若立而名自着,行若纯而道自彰矣。道也者,灵明而廓彻;名也者,任重而致远。功名既显赫于外,道行必主持于内。内外兼备,表里俱称,虽不假于文为,必待录其实矣。
师讳德方,字仲炬,号清安,京兆德顺州人也。姓姚氏,世寻丕祚有自来矣。况乃先宗,姚太师之裔孙也,夙秉所负,赋性非常。虽在孩提中,不烦保母举之。成童,工习儒业,不喜荤茹,屡告于父母意欲出家,父母未许之。间天兵南牧,数岁干戈燎原燔荡,罹锋刃者糜所孑遣。师仅得免难,丧失恃怙,与同忧者适于关东,伶仃东原。偶闻龙兴汴公子京者,饫闻饱参,儒释兼备,恳求披剃。既许之,薙发训名,德方巾瓶,累年始终。匪懈二十有三,受具。遨游讲肆,寻依陶山仁公席下,为室中领袖。叩寂五稔,颇得证入。暨闻万松道风远播,直抵燕蓟报恩兰若,造万松之室。已而命掌记室,依上数载。一日,万松堪诘法眼,指帘因缘,师猛然如桶底脱去,大悟于言下。曰:“而今而后,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万松深许之,始蒙印可。明年,本京都行省刘公备书疏,请师开法住京西奉先清安禅寺。虽远方小刹,丛林所宜者咸修备之。未朞月,信施云委,贤士大夫一时景向。故号清安。至戌申,宣授保定路军民相公张公备礼书疏,请师住束鹿真如禅寺。安乐虽不多往往皆叩参者,高人圣士日夕参觐。迨乙卯,宣授东平路军民相公严公敬备书疏,命师主十方灵岩禅寺。未周岁众容二千。指升堂演法,请益小参,殊无懈倦。日就月将,为农为国,经之营之,不日成之。庄产园林,侵占者复归之。殿阁丈室堂廊,所废者复新之。至中统元年庚申,相公复请师住鹊里崇孝禅寺。公子诸官转加增敬。师天资聪敏,赋性敦厚,幼而好学,老而弥笃,汎爱亲仁,诲人不倦,凡见后进至于学者,喜及眉宇,尽力推毂,唯恐其后也。临众唯诚,不以贤愚异其意;与人唯敬,不以怨恶介其怀。呜呼!若非大根大机,入圣人之室者,孰能至于是耶?暮年乞请事闲,居于东府廊中,卓庵一所,号曰清安,卜终焉计。迨至元十有八年辛巳八月十有五日,示有微疾。至二十日,告寂。寿七十有七,蜡三十有五。嗣法门人十有四员,落发门人八十余员,俗中受法者千余。茶毗之日,送葬者皆官豪势要,市户之家,僧俗弗啻万余,悉皆仰慕衰恸。火后获其舍利者不可胜数,此皆难评之理,不测之缘,信不诬矣。门人正安、正广、正闲、正连等建塔于灵岩祖林,震地坚意。祝予为铭,再三恳求,事不获己,为之铭曰:
潦倒请安,法中龙象。祖道为心,神锋在掌。
应物临机,莫可攀仰。遁化东原,速如影响。
制行孤高,仁声益广。学瞻才丰,同袍宗尚。
语直心真,言辞倜傥。底理深明,不可诬纲。
海量圆成,天机宏敞。任哲使能,尊贤敬长。
因缘莫测,施为难倣。五坐道场,丛林标榜。
四众堪依,群生倚仗。所到垂慈,恩波浩荡。
厌世归真,示疾告往。七十余年,风清月朗。
末后成缘,一时称赏。
至元十有九年岁次壬午六月十有五日
小师 官门 王安 提点 正广 书记 正闲 监寺 正连 正灵 正獒 正平等立石
住持传法嗣祖沙门净肃劝缘
岱麓高又玄篆额并刊
《山左金石志》云至元十九年六月立正书篆额碑高五尺广二尺九寸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清安禅师方公塔铭四行字径四寸五分文三十行字径八分撰书人姓名已缺
泰安州长清县十方灵岩禅寺弟二十六代福公禅师塔铭 至元十九年(1282)
当山住持传法嗣祖沙门 净肃 述
本寺书记 正闲 书
窃闻:实际理地,本无生灭,世谛门中,示有去来。生灭者,千变而万化;去来者,左右而逢源。虽然去住自由,□要行藏出处。师讳广福,滹阳赵州人也,姓赵氏。幼岁出家,礼本州龙兴寺[MS1] 嵩公僧录为师。□事弥年,忽思他适名山巨刹,多所参访,后闻复庵老师主鹊里崇孝禅寺[MS2] ,直往造焉。一见,言气相合,机缘相契。令掌内库,后更为侍者。虽隆寒溽暑,无日不参叩。寂十载,方蒙印可既罢问。之后辞往灵岩,依栖清安,涛汰丛林,闲习吟咏。己而命监寺事,一语不辞,连充数次。迨中统元年庚申,清安老师移居崇孝众,就请师开法住持灵岩。一居丈室,敬严临众,以公灭私。于是宗风大振,名重丛林,不数载殿宇堂廊焕然一新,四方贤哲悉皆称赏。住持十余年,度徒百余众,□□嘉声播于京师。由是被恩受旨,作传戒大会,十方信施源源而来,泉涌食益殊祯绝瑞,不可殚纪。暨至九有六[MS3] ,岁在已巳,东府四禅寺[MS4] 见命。师忻然而往,奋师子全威,用衲僧巴鼻。积岁,颓风一时顿革,一居十有五年。虽斯众而食,随众而役,殊无懈倦。师禅晏之暇,交结官豪,接谈胜仕,内不伤神,外不失人,量事而接物,随机而度人。终日谈笑有风味,举止非常,据末法之中,实一代法施之主也。一日谓徒众曰:“名山大刹不可久居。”于是就东府中卓庵一所,卜终焉计。及至元十有九年四月十一日,示有微疾,至二十日告逝。寿五十有五,蜡二十有八。门之思纯等建塔于灵岩祖林。震地坚欲,命予为铭,知不可辞,为之铭曰
天资纯志 秉性非常 龙象标格 丛林纪纲 心明万法 气压绪方 圣凡莫测
佛祖难量 真俗兹显 理事双彰 这边那畔 左右无伤 于居偏正 岂落存亡
通身绝朕 遍界难藏 随缘赴感 □□呈祥 沧溟浮木 苦海舟航 两□□刹
千古声光 五十余载 弗露锋铣
至元十有九年岁次壬午十月日建
小师 思纯 思朗 思云 思海 思恩 思危 思难 思忍 思究 思善 思松 思梅
思素 思敏 思景 思资 等 立石
住持传法嗣祖沙门 净肃 劝缘
清亭石匠 □珉 李珍 刊
《山左金石志》云至元十九年十月立并额俱正书碑高五尺广二尺六寸七分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福公禅师塔铭三行字径五寸文二十四行字径一寸末行小师等名字径五分沙门净肃述正闲书
泰安州长清县十方灵岩禅寺第二十九代新公禅师塔铭并序 至元二十二年(1285)
额题 新公禅师塔铭 篆书六大字
进士雷复亨撰文
嘉议大夫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漆水□律希逸[MS5] 书丹并篆额
师讳仝新,字仲益,月泉其号也。姓郭氏,父曰双明居士,代为燕之奉先神宁太平里人。自垂髫时即有向善心,每僧踵门,必出户迎,肃合掌问讯,亲邻族党咸嘉异之。幼习儒书,为功日倍。于世俗纷华之事恬不经意。年十二,恳愿出家,父母不夺其志,送安山寺礼坚公山主为师。侍事缾锡,久而愈□,凡有力役莫之或后。不数载间,通大经五部。坚尝谓人曰:“是□作略,其法器乎?”随受具足戒,时年廿有三。谒诸方之志,同辈多沮[MS6] 止之。乃成偈曰:“气宇冲霄大丈夫,流言俗宪岂能拘。手提三尺吹毛剱,直取□龙颌下珠。”此之以见师之立志不凡、度越群迷之径也。后从天熏嵩公大禅师,入事请益,多所发明。以奔母延氏丧,未尽底蕴。续于清安方公大禅师门下,得彻曹洞之宗旨,遂焉首嫡,嗣法□。田中海云大禅师专疏,请师开堂住持鞍山慧聚禅寺。乙卯,便宜府刘公再疏申请之。师修坠举废,局面一新,凡檀越之来至者,敬迎之用,度之不给者,力办之。其殿庑垣砌,倾□圮毁者,不逾时而俱完美焉。于是大众翕然,教风阐播。至元六年,国师拔合思八[MS7] 法旨弛疏,请师迁住十方灵岩大禅寺,答其勤也。师既至其所,以维持山门,不惮艰苦,送迎宾客,鞠躬尽瘁。至于让公责己,潜德密行,不可概举也。如是者亦有年。适以事忤于当涂权势,至有同室操戈之挠,实直在此而曲在彼。师略不与较,但援笔成诗,振锡而去。□□徒熏举为切至望望□,莫之顾也。其诗曰:“流行□止本由天,屈指灵岩已四年。人事襄时宜拂袖,风波深处好回舡。驽骀入厩夸千里,骐骥签车赠数鞭。拾巾□归去也,一声长啸向云烟。”可不谓之浮云富贵优游自得乎?正与赋《归去来》者同趣。又果安知其非东林之请□耶?□居京城,结庵养道。由是师之名誉益重,与相往来皆一时贤士大夫。尚书张公子有待遇之殊厚薄[MS8] ,师因访藏教于东南。历览江淮山川之胜,岁余来归,则琅函满载,锦轴充囊矣。师寓江南时,灵岩山门提点正广等,持总统所并本州诸官书疏,径往建康府,礼请师复住十方灵岩大禅寺,彰其德也。且不远数千里而迎一方丈主,人世亦罕见矣。非中悦城服,其谁能若是乎?师独未之邃允也,逮还东平,而后受疏,再赴住持。欢声远近,晨夕焚修,三时钟鼓□至小,参学者云臻。师证道弗迷,诲人无倦,凡亲謦□,皆随浅深而有得焉。廿二年春,山东宪府监司耶律公,相门世胄也,高师学德,访之禅扉。机话相投,就请于济南观音寺结夏。师以遇合难再,抱疾而往。未几左丞相薨于京,公奔丧去。未经旬□,师疾弥笃,然犹不废学徒自新之业,侍者正连问旨。正宗间[MS9] ,师忽命道友观音山讲主,告之曰:“余平生深信因□,此心未尝少替。幸中年于天熏和尚洎清安老师处,得箇修行快路□字法门也,不虚负为僧之志。今我甫及七旬,老病相逼,去亦乐矣。”时正连在侧,泣下。师复晓之曰:“人之生死,物之起灭,世常理也。何忧?何悦?”遂今[MS10] 执笔代书,颂云:“咄憨皮囊,兀底□□。伎俩不解,思想全□。来本无徒,去亦无方。六凿空空,四达皇皇。”且道□还有空碍者么。良久,云,摆手便行,无星□云归天霄两茫茫语,竟右胁而寂,实至元二十有二年五月一日也。僧蜡四十五,俗寿六十六。停之三日,面容如生。人皆赞叹,本府官与治殡事。举□之际,香焚拥户,幡旄尘,结驷千蹄,聚观如□。茶毗讫,收灵骨于灵岩鞍山祖茔,三处建塔[MS11] 。遵遗教也。嗣法者三人,落发者二百余人,其继志述道,衣钵有传矣。抑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而已矣。儒家则有人心、道心之分,释宗则有□心、非心之说。此非自扦格也,而实相、表象也。人心者何安,是以道心者何诚,是以即心者真实之义,存非心者微妙之法。寓去乎妄而归乎诚,由真实而入微妙,其致一也。□而通之特□乎觉者耳,是觉也。五蕴皆空,六根清净,认得本来面□,但见性体圆明,在圣贤而不增,处凡愚而不减,住谊烦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愚于□月泉□,师得之矣。师自童□知慕慈风□长喜为慈章,达观方外物,勃乎游从□心有不可遏□□遇宗□寻诣阃奥用能无疑,滞于襟怀无充诎于势利,视物聚散如泡影之过。目前□焉不加欣感于其间,庸非觉者乎?每临风对月,感事舒兴,形于声画,非一而足也。惜乎多散失不传,其徒可得而记录者,不过近年所作而已。皆信乎拈来,无假采择。其叙事如“远公莲老□塘暗,陶今菊残霜露秋” ,其骈丽如“风梧响落敲□叶,霜菊香浮倚栏花”,其豁畅如“溢浦波光涵晓日,炉峰岚色□晴空”,其雅澹如“岚气湿衣诗骨夹,泉声漱石耳根轻”,其感慨如”秋雨未收风不定,一声边雁耳根来”,其了悟如“凭栏仰羡秋空阔,一片孤云自在飞”。律调清新,句意考练,率皆此类也。染捐一二□知鼎变焉,迩因提点正广等持师行实录,以请铭于复亨。辞意勤恳,牢让不获,敬拜焉之铭。铭曰:
天开大元,万国来臣。圣恩涵濡,风俗还淳。
慧日祥光,弘际无□。维新公师,勇被三衣。
掉广长舌,参向上机。心印如如,冲烛辉辉。
究竟本体,浩乎其归。觉海慈航,浮游倘佯。
超清净界,离声尘乡。四谛俱泯,八风不。
方山巍峨,济水泱泱。素塔凌空,相与沧茫。
至元廿二年岁次乙酉十二月二十六日当山提点正□ 嗣法正连 小师副寺思教等立石
清亭石匠 吕彬 茌山 张彧 刊
《山左金石志》云至元二十二年十二月立正书篆额碑高六尺广三尺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新公禅师塔铭三行字径三寸五分文三十一行字径八分进士雷复亨撰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漆水耶律希逸书丹并篆额希逸元史有传[MS12] 称其官淮东宣慰使不载山东提刑按察使是其略也
文昌复游诗+张淑题诗碑 至元二十四年(1287)、至顺四年(1333) 、
其一
绝顶松风洒醉颜,潘舆鹤发忆平安。十年留得题名在,泪湿秋云不忍看。
复游于寺
至元二十四年冬至二日,文昌堕泪书
予爱是诗,故录于此。息庵上石
其二:
鄙语寄赠让公长老大禅师方丈之下,发别后之一粲。
峥嵘楼阁翼飞骞,胜概传夸众口喧。泉味溢甘双鹤瑞,山形呈秀二龙蜿。
上方境界埃尘远,绝景亭台竹石蕃。铁作袈裟深有义,后人于此要渊源。
处约张淑拜手书
至顺癸酉仲春末旬七日
当山住持传法嗣祖沙门义让提点思川监寺子贞立
此碑在灵岩寺御书阁前西侧;碑高六十四厘米,宽八十四厘米。诗文十八行,满行十一字,字径二点五厘米,楷书;
灵岩足庵肃公禅师道行碑 至元三十年(1293)
大都报恩禅寺传法住持嗣祖林泉老衲从伦撰并书丹篆额
青州法祖渡江以来,至朔方,居万寿,立曹洞一宗,与圣安竹林、晦堂佛日而鼎峙焉,故三派渊源于今愈盛。青州之下,四传而得万松光英,丛林声传四海,天下指为祖道中兴。复嗣雪庭裕,裕嗣足庵肃,其余龙象,硕大光明,表表可纪。观肃之学业道德,亦四科十哲之一数尔。公名净肃,号足庵,金台永平张家里孙氏子。祖居满城之西,以陇云耕月而立其家。经四世而生公,其父见异常。童有出尘之格,携归唐县,礼香山明公,落发。给侍之余,令阅梵文,目击千言,娓娓成诵。后闻云峰亨公,走依座右,日复一日,于槌拂之下发明大事。虽秘传密授,不满初心,深自韬晦,遍参名宿。谒三阳,广仰山,通报恩资,皆蒙许可。后雪庭掌天下僧权而主万寿,才学博瞻,道德丰盈,遐迩云臻,慨然辐辏。公亦袖香迳造其室,一见心奇之,针芥之缘不差毫忽。遂以衣法而并付之,诘旦卷衣去。依赵好乳峰禅伯,禀受外典。未及食新果,造幽微,复参东山微九峰信,信命嗣续东山之道。公掉臂弗受,遁燕之万安,寄傲南窗,闭关却扫,杜绝人迹。当是时,嵩少阙人,就命开法于万寿之堂。越明年,宣授河南府僧尼都提领,居九祀,革故鼎新,未尝少息。创建方丈二十四楹,古未之有也。当修营之际,辇土搬石,必先其力,上下悚然,莫不服膺,争先为之。次主灵岩八载,广阁大厦,椽相差脱,人不堪其忧,公为之一新。其余僧舍增新者百有余间,自来修营缔构,无出其右。会万寿虚席,命补其处。一到,增修廊庑,翕然称善。此公居三巨刹,立丛林,宏祖道,兴福之大概也。偶四大违和,退居香山寿圣故刹,寿及耳顺,而归寂焉。阉维后收灵骨而归塔矣。小师智锦不远千里,求铭于予,予以叔侄之义,不辞鄙陋,而为铭曰:
曹溪汹澒几多年,洪波浩渺知无边。饵云钩月咸争先,龙门一跳胜飞仙。
三居大刹光先贤,行藏取舍通精研。墨华现瑞非无缘,壶天美景恒非迁。
包容万象摅云笺,雄雄气象摩青天。遍参名宿机盘旋,纵横妙用钻弥坚。
涅槃心印实堪传,足庵承受忘其年。根深蒂固荣恩田,枝枝叶叶[微软用户13] 郁茂祈联绵。
至元三十年岁次癸巳重阳
小师监寺智锦等立石
灵岩传法住持嗣祖桂庵觉达同立
锦川匠人夏中兴刊
《济南金石志·长清石》有载;此碑在灵岩寺墓塔林,立于(公元一二九三年)。碑高二百三十一厘米,宽一百一十二厘米。碑阳文二十三行,行四十五字,凡七百六十一字,字径三厘米,正书。额篆“肃公禅师道行之碑”横列八字,字径四厘米。碑称“阇维”者,亦称茶毗,僧人死后火化为茶毗;
《山左金石志》云至元三十年九月立正书篆额碑高六尺八寸广三尺五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肃公禅师道行之碑八字横列径一寸五分文二十四行字径一寸住持从伦撰书并篆额
普觉禅师广公提点寿碑 至元三十一年(1294)
将仕佐郎棣州儒学教授南宫左思忠撰
灵岩传法住持嗣祖沙门桂庵野衲觉达书丹并题额
夫达理山禅通方野衲,或院居受业,或锡挂诸方,扶持法道。法道兴行,辅弼丛林,丛林茂盛,经祁寒暑,雨忘重苦[微软用户14] ,大劳护法。不避丧躯安僧,哪知有己,将无作有,补短绝长,一僧之寒,犹己之寒,一僧之馁,犹己之馁。赤心似旧,白头如新,寺僧获优足之宜,常住享丰荣之庆,如斯之德,今谁有乎?仆于普觉大禅师见之矣。师姓夏氏,名正广,字济川,扬州江都县人也。年十岁,天兵南下,国破家亡,身无定在,有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合坦官人,引至江北之清平,乃师先祖之故乡,聊为住座。当是时也,见师好善,心慕佛乘。年十四,送入灵岩,投为出家,拜住持清安老人为师。披剃之后,登坛受具。日往月来,委当院门,一了百当,其为人权变如此。会至元四年八月二十八日,荣受宣命保护院门,总统诸师,知师多能给付,副身俾为本寺东西两架都提点,又赐普觉大禅师之号。语云“量才受职”,其在兹乎?师尝自警曰:“天下三岩,灵岩为最。寺僧虽有,藏教殊无。其如法众看念何其如云侣[微软用户15] ,检验何至?”二十六年与住持宝峰长老并众知事商略曰:“道,离文字者禅,不离文字者教。奈教自禅来,禅从教入,使失者得,而迷者悟。”遂领本寺数人,前往杭州南山普宁寺,印经一大藏。渡江而北,龛于灵岩。虽玄奘重来,只是这个。师又念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随挈祖父母、父母灵骨抵于泰安之长清,既月乃日,植松楸,立坟垄,重新棺榔,再整衣衾,营葬于县之南一乡静默峪,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其为僧,孝亲之心于兹可见。度落发小师百余人,其高弟一人曰思金等,蒙师之恩,报师之德,建寿塔,立寿碑。不远千里,出示始末,求文于余,刻诸贞石,传无穷之名,播无穷之美。余不愧辞荒笔谬,识短才疏,因而为铭。其铭曰:
灵岩名刹古道场,丛林人物皆诸方。出类拔萃谁非常,阿师头角独轩昂。
圣朝平土收封疆,慕羶随蚁归吾皇。灵岩薤发十岁强,清安门下兰生香。
天书一札受十行,院门威护增威光。东西两架僧主张,有条不纹归权纲。
大师普觉心清凉,寒灰枯木为肝肠。取经一藏从苏行,众心闲静师心忙。
祖先灵骨俱携将,归来卜葬南一乡。功成名遂难掩藏,建碑立塔为昭彰。
思金求文来我旁,恨无健笔为发扬。愿师寿算等无量,名与方山同久长。
至元三十一年仲夏重五日
门人庵主思金等立石
当山传法住持嗣祖沙门桂庵野衲觉达劝缘
锦州族人石匠夏友 夏明刊
《济南金石志·长清石》载:山左金石志云此碑正书文二十五行案碑云广公前往杭州南山普宁寺印经一大藏改杭州西湖志普宁寺在雷峰塔下以此碑证之则至元末年尚有藏经板可印其寺之盛可知然普宁印经事仅见于此可为武林梵刹增一掌故也;
此碑在灵岩寺墓塔林以南小林内;碑高二百六十厘米,宽九十八厘米,圭首。碑阳文二十五行,满行五十三字,凡八百一十五字,字径三厘米,正书。额题“广公提点寿碑”三行六字,字径八厘米,正书;
《山左金石志》云至元三十一年五月立并额俱正书碑高七尺七寸广三尺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题额题广公提点寿碑三行径四寸五分文二十五行字径一寸左思忠撰住持觉达书并题额案碑云广公前往杭州南山普宁寺印经一大藏考杭州西湖志载普宁寺在雷峰塔下武林旧事云又名白莲寺咸淳临安志云周广顺元年建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额有铁塔一石塔二秦少游龙井题名云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的支径上风篁岭正其处也今湖堤遗墟尚存止见石塔院宇尽毁云云而总不详元代之兴废以此碑证之则元末年尚有藏经板可印其寺之盛可知然普宁印经事仅见於此可为武林梵刹增一掌故也
灵岩禅寺第三十一代桂庵达公禅师道行之碑 大德五年(1301)
将仕佐郎广平路永年县主簿圆通居士南宫左思忠撰
本寺正闲□
有道山僧,无尘野衲,家风冷淡,活计清贫,纸袄麻衣,芒鞋竹枝。坐则寒灰枯木,行则野鹤孤云。洒落心目,宽洪眼界,脚跟点地,鼻孔撩天,把住放行,只由自己。□□纵去,不倩他人。心似挂台之镜,明皎皎然;性如走盘之珠,活碌碌地。超今越古,视死如生,傲富贵若浮云,轻功名如草芥。先觉觉后,自利利他。如斯识量,今□□□,仆于桂庵和尚见之矣。师讳觉达,字彦通,桂庵其自号也。生为汴梁尉氏县七里店李氏子,幼而颖悟,长而端严,□不茹羶荤,心不思富贵,每闻□□,谛听而喜形于色。父母相谓曰:“此子终非在家子,为出家儿,则可也。”遂许为佛子。年甫二十三,礼龙门山宝应寺嵩岩和尚为师,披剃之后,登坛受具□□□气有老成心。遂于本师告香入室,其师授以本色钳锤,似有入路,其聪明有如是乎。师曾劝谓曰:“男子生世,不远走高飞,天涯海角,参师访道,终是自家□□□外寻觅,如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耳。”遂辞师云游讲肄。闻南京温公讲主明唯识海义,遂师听学,一通百了,遂得法师之名,非为妄说。师尝自警曰:“道,离文字者禅,不离文字者教。今既学道,可不离文字,而入道乎?”罗笼不住,呼唤不回,遂为复参。闻琚山和尚名传天下,声动人间,始为参叩。未几闻刑州资戒大会,□□□阳,问木师嵩岩曰:“赴会之余,其行藏云何?其依止云何?”嵩岩曰:“削发在洞下之前,成名于曹山之后,他宗异派,不可外寻。”又闻燕京遂后有资戒大会,□□□和尚住持万寿,为曹洞,舍是而他参,犹之秦而适齐矣,其依止不可胜用也。遂造燕京之万寿,复庵一见,待若故人,遂授以衣钵。掌之三五年间求□□□句之教,复庵退离□□□至齐河之西庵。因缘未至,时节未来,复还燕京,参林泉大和尚。心清目冷,室奥门深,屏退红尘,消残白日,百锻千炼,刮垢磨□,□□露影,林泉付以衣颂,始为罢参会。至元二十二年,有奉圣州椴谷山龙岩禅寺书疏,礼请出世开堂。师于是日开大□谈禅,拈宝香祝寿,虽复庵、林泉,只是这个尔。复整顿丛林,寺僧得优足之宜,常住享丰荣之庆。住持四载,师自念曰:“急流终勇退,打闹处抽身。方是衲僧。[微软用户16] ”退为退院。复还燕京□□林泉,请住药师小刹,乃衣钵所也,粥鱼有序,斋鼓依时,寒谷生春,烬灰发焰,慨然一曲,唱起还乡,其省亲之心于兹可见。布衣芒鞋,腰包顶笠,杖挑明月,袖□□□,径造汴梁之尉氏。乘行之际,息于齐河之西庵。灵岩诸师闻师到此,请看转藏[微软用户17] 。经其留连,如此日来月往,宝峰退院,灵岩虚席。遽疏礼请,师辞让再三,诸师□□□粥饭,因缘行藏时节不可逃躲。师知不获免,恢心住持,殷勤六载。常住事产,无者有之,旧者新之,破者完之,地土窄隘者宽阔之,园林斫伐者告纶言护持之。师遂退院,渡河而南至于法王,暂为小隐。有洛京龙潭小刹古道,闻师在此,请为永远剃度住持。当是时,有香山普门禅寺虚席,乃大悲□□□□大小知事云集法侣,遽疏礼请,复为住持。与前代住持海公禅师,从旧至新,勤无二迹,先圣后圣,其揆则一,其此之谓欤?灵岩旧住落发小师,留有数□□□□曰思严等,想师道业,念师功行,若不刻铭立石,使后世百千年以来十数辈之后,几于无闻。乃持状出示始末,托兴公不远千里求文于余。况桂庵□□□□死生之契,义不可辞,摭其实以次序之,因而为铭。其铭曰“
桂庵我许为和尚,枯木寒灰为两样。脚跟鼻孔高下分,点地撩天不虚狂。
半生过教与参禅,头角轩昂一龙象。劳神焦思叩禅关,始得禅门了宗匠。
林泉林下立功名,三派宗风独自唱。开堂出世椴谷山,往往群邪俱扫荡。
归来都下住药师,不起狂波与风浪。道人活计一钵囊,明月长担在肩上。
幡然退为省亲行,尉氏汴梁为去向。何期灵岩请住持,三载阅穷经一藏。
天涯海角衲僧家,又住香山得名望。大悲要分正手眼,一喝瞎为根本相。
扬名后世是思岩,千里求文远相访。师徒炬赫两生光,耀古腾今长万丈。
大德五年三月旦日
小师思舍 思遵 思训等 住持灵岩禅寺月庵长老福海劝缘 锦州匠人夏中兴
《济南金石志·长清石》有载;此碑在灵岩寺墓塔林;碑高二百六十五厘米,宽一百零八厘米。碑阳文二十七行,满行六十三字,凡一千三百八十一字,字径二点六厘米,正书。额篆“达公禅师道行之碑”四行八字,字径十三厘米;
《山左金石志》云大德五年三月立正书篆额碑高七尺五寸广三尺三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达公禅师道行之碑四行字径三寸左思忠撰本寺正闲□闲下缺一字想即书碑之人也
灵岩平公管勾勤迹之铭 大德十年(1306)
本寺书记思圆书当山前住持嗣祖沙门桂庵野衲觉达撰
夫深山里,镢头边经营产业,开拓山门,辅弼丛林,护惜常住,运先觉觉后之心,行自利利他之行者,其孰能究欤?唯管勾名体相称耳。公讳净平,济南邹平县九湖里马氏之子,长年十有九岁,不甘处俗。闻止庵老人道价峥嵘,名振山东,径造灵岩丈室。始为落发,习经业之后受具戒以来,公心贞性古,言无装饰,所禀天性也。自此闲暇之际,发上品忠心,施功向前,三门之左,凿石开路,使车马直彻院庭,人皆翕然。更栽接梨柿诸杂果树伍百余株,绕寺诸处及梨峪,栽竹垒石墙,遮护看守,忠心为最。有鞍山月泉,作诗上寿,赞云:“管勾多年苦用心,栽培松竹出云清。老僧无可为添寿,只指松筠作寿龄。”知人之鉴,良可为证,不可掩人之德,以示来者。使后进发见贤思齐之志,不为不益,不负平公开山路、垒石墙、栽接之初心焉。余录公之实迹,信笔而书,使后世播无穷之苦行耶,仍惠之以铭。其铭曰:
灵岩勤迹厚,施功独占先。心贞兼志壮,德生自天然。
何时尝出寺,其日下平川。凿石开大路,车马彻庭前。
接成梨柿树,栽竹更心坚。梨树并竹子,年年货卖钱。
高低石墙起,可羡老平禅。行满功成处,广种福无边。
止庵门下子,昆仲少齐肩。苦行千年播,佳名万古传。
大德十年三月二十七日
山门监寺思川立石常住传法住持嗣祖沙门古岩野衲福就劝缘清亭方茂典刊
此碑在灵岩寺内;碑高七十九厘米,宽八十六厘米。刻文二十五行,满行二十四字,凡四百八十五字,字径二点六厘米,正书。所谓管勾,即僧职,与道观的提点相似;
《山左金石志》云大德十年三月立正书碑高二尺四寸五分广二尺六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文二十五行字径九分沙门思达撰记思圆书
大灵岩禅寺第三十二代普耀月庵海公禅师道行碑并序 皇庆二年(1313)
额题 海公禅师道行之碑 篆书八大字
观物道人怿斋孙荣嗣撰
大灵岩禅寺传法住持嗣祖桂庵觉达书丹并篆额
集贤大学士陈荣禄邻于京城万寿寺,予由是亦往来其间。方灵峰禅师退夹山席,弃冗于此。予每见读洪觉范林间,录其间引用儒之经史子,文体彬蔚浏亮,良鲜俦匹而□□求虚无叩寂寞,贵有穷音,抑又一觉范出,惜乎不为陋学所知。及典法万寿,由东川铭,予始受知灵峰。皇庆癸丑夏四月甲子诘旦,灵峰偕比邱数辈携普耀法嗣思然。至大二年□□十二日,行实于愚,为普耀请铭。愚遽曰:“东川铭序,不通句读,碌碌之诮,幸息于包,羞其可再。”灵峰曰:“伯阳父不云乎?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果复有韩柳二蔡王官麻□□出则当趋走下风,镜中尘乌能为明?”害辞不获己,勉阅理其状。师号普耀,讳福海,自称月庵,翼城杨氏季子。生而异光照室,稚而性好浮图,里闬寺曰香云,每戏往,则累日忘归,处□□室。父母二兄忖其志不可夺,至丙午,仅五稔,乃为行童。与香云讲主成公,诵读不再,略无遗忘。岁戊午,披剃受具戒,罄获成公平昔之业,有龙象之称。乃纳履而西,入安西伯达禅师□□究无懈久之。伯达讶其聪敏,以赵州柏树子俭量,师机锋劲捷,辞理明晰,蒙记莂云:“他日祖道必赖此子宏扬。”常自度云,虽达毗卢界,宣修普贤行。闻宝应嵩岩禅师与复庵重足□□,器量沈雅,禅风大振,存诚敬谒,遂入嵩岩室参访之。暇思,留翰墨《重九》,有“赖有黄花封岳顶,又添红叶壮嵩阳”之句。嵩岩闻之,云:“海维那异日当为嵩山法主[a18] 。”至元丙子,闻复庵受□□万寿寺疏,遂北上入复安室,以师虽不若杨岐,会从游久,见其颖悟特达,即以衣颂付之。及复庵退席,居齐河,以书召之,俾应嵩山法王请,果符嵩岩之兆。至元庚辰,开演于法□□纲颓载振纽绝复维丛席规矩之余,台门殿堂一切所须,檐宇无不具者,尚冀瞻盼壮丽。乃凿西堂堧垣后崖,广基,以起海会,延十方云侣,金碧灿烂,焕然一新,实嵩阳之胜迹也。□□丙戌夏,龙门宝应、汝阳香山二疏交至,师去龙门,就香山者,钦纶命也。师自指门登座,至大德丁酉,凡一十二腊。其创者,四围石寺基、正门、丈室、二涌路,水击来牟之具厥三所焉[a19] 。寺处山巅,唯雨水是赖,师以己资,僦运给用,十二腊始终如一。□□僧室,弊者补,缺者增,功与法王等传诵不怠,度苾刍千余指。大德戊戌,领疏移席于灵岩禅寺。师至,则曰:“危哉岩乎,名非妄得。”遽命□师錾凿广平,隆殿堂于久替,新丈室三十余□□宇无不备。大德壬寅,以己资饭僧万,起退席念。率尔受疏,挂锡南阳丹霞山。古迹成烬,府北丛竹广袤三顷,常住也,比邱众野处其中。师倾囊鸠工,作堑深广,成,寻以御诸畜□□鱼灶釜于瓦砾之余[a20] ,手足胼胝,不辞劳苦,竹利遂归利用。谚曰:师之身馁,虎欲得而食之,师亦舍之矣。大德癸卯,香山比邱众退思久积,勤旧毕至,泣哭以请。丹霞乌能伉俪哉?师□□果拒,返锡香山。未及期,大德甲辰,大都万寿禅寺具疏恳请。冬十月庚寅,登座当是供费,事见东川碑。大德乙巳,钦蒙勅赐元宝万五千缗,王公通旋亦二万缗,以作僦柜纳质赢羡计焉,东庑等三十余楹,创为西庑,偶驵验列肆之增繁文则近俚[a21] 。至大己酉春正月戊戌,以疾示寂。茶毗灵骨,□□寿始,余分于灵岩、香山、法王、丹霞者,皆寿塔焉。嗣法者二十余,比邱度出时辈者二百。寿六十有八,为僧五十一腊,其于无上正等正觉之道确乎,其不可拔于文殊普贤观音门□□声色而偏动用观始终之际,则可知已。书不云乎?知人则哲,惟帝其难,而欲浅深于沧海,穷涯际于太虚,况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厖昧,不生不灭者哉?以是知摩竭提寂灭道□毗邪离不二法门,形乎彼岸矣。夫彼岸者,名言不可得,随迎不可见,师岂不得其蕴乎?是其可铭也。已[a22] 词曰
干干梵师,乃眷中土。医西四七,实为东祖。道本于一,离而乃五。派分世异,昭牒着谱。青州崛起,用彰曹洞。巍乎万松,当代纪统。爰及午月,纂复衣颂。大觉冥契,讵乘妙用。五启玄关,返锡者一。修普贤行,厥功克即。六通洞彻,枢机固必。语及有无,默究愈悉。唯此灵区,敢侔名宇。桁梧上叠,榱桷下頫。高甍山业,山业周原。朊朊气耸,泰巅势起。梁父凭轩,广陆极目。沃荒离朱,至精莫测。迥修去彼,祗树来此。少留其徒,佥曰师实。罕俦刊铭贞石,永扬厥休
大元皇庆二年岁次癸丑八月旦日
小师思轧等同立石大灵岩禅寺传法主持嗣祖沙门桂庵觉达劝缘青亭苏克珉等刊
此碑在灵岩寺;碑通高二百六十四厘米,宽一百零五厘米。碑阳文二十八行,行七十字,凡一千四百九十八字,字径三点三厘米,正书。额篆“海公禅师道行之碑”四行八字,字径十一点五厘米;《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皇庆二年八月立正书篆额碑高八尺四寸广三尺二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海公禅师道行之碑四行字径三寸五分文二十九行字径一寸孙荣□撰释觉达书丹并篆额
灵岩山门五庄之记碑 元皇庆二年(1313)
自元贞年间,于塔宝峪口选吉地,创建新庄一所,曰北庄也。建佛殿三间,内□自在观音一堂,全伽□堂一所,内塑关王。全西瓦房三间,穿井一眼达庄,开荒地数顷有余,尽在寺家山场界至内。遂作一偈,出示诸人。偈曰:“置罢南庄置北庄,春秋普请好开荒。休辜壮志琛公老,祖父田园要主张。”独鹤泉宜开旧地,曰中庄也,水屋头开地栽桑,曰东庄也。覆井坡可盖新房,曰南庄。中坞店西曰西庄也。已上这五庄,只在灵岩产业界至内起建,永远瞻济常住,供给众僧,不为无益,以示来者,他日百千年后,使诸人共知山门外有五庄在。
大元皇庆二年岁次癸丑季冬望日
当山传法住持嗣祖桂庵野衲钤印一方记
守座思教 书记思圆 知藏直政 教读思亨 钱帛思海 提典智举 提典思宗 监寺思让 前监寺思川 官门思角 维那智运 副寺思班 典座子谦 直岁思粟 殿主思子 副寺思宣 直岁惟鉴 直岁思酉 直岁子严 殿主洪望 外库思柳 知客惟香 东庄主思癸 南庄主惟坚 西庄主惟山 北庄主子吉 中庄主子益 圆头思圃 侍者德慧
山门众知事同立石
锦川夏中兴门人王庭玉刊
此碑在灵岩寺;碑通高七十九厘米,宽一百零五厘米。刻文二十四行,满行十五字,凡三百六十二字,字径三厘米,正书。额篆“灵岩山门五庄之记”横列八字,字径八厘米;《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皇庆二年十二月立正书篆额碑高二尺四寸广三尺三寸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灵岩山门五庄之记八字横列径二寸八分文十七行字径一寸首座刊石等题名七行字径五分释觉达撰
灵岩禅寺第三十三代古岩就公禅师道行之碑 延祐元年(1314)
额题 就公禅师道行之碑 篆书八大字
灵岩禅寺传法住持嗣祖沙门桂庵野老觉达撰书丹
西干四七,东□□三,莫不名高天下,盖为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心心相印,祖祖相传故。曹洞渊源,于今愈盛,青州之□,万松建立丛林,光扬祖道,声传四海,天下指为祖道中兴。复嗣雪庭裕,裕嗣足庵肃,肃嗣古岩就。观就之学业道行,脚跟点地,鼻孔撩天,诸方敬仰,岂虚言哉?古岩禅师,名实相符矣。公讳普就,古岩其晚年自号也。真定在城刘氏子,幼□食茹荤。长年十有五岁,厌俗境,慕空门,径往封龙山禅房山,礼赞公山主为师。落发亲炙,博通经业,令登坛受具。闻□禅师道行超迈,诲人不倦,即往依栖。次谒林裳宝积云峰禅伯,体妙穷玄,南询之兴,日益加矣。又闻鹊里崇孝清安老□前一□大事,因缘为汝,日复一日,槌拂之下,发明此事,虽秘授密传,不满初心,深自韬光,遍参宿谒。灵岩足庵肃朝□头然,依栖八载,迨至元十三年,赴顺德、大都两处,登坛受具,蒙赐度牒。及至元十八年,当是时,万寿虚席,命足庵住持,公亦惮驱驰,结绝不了的公案。幸遇本分钳锤,百锻千炼,故□无窒碍矣。遂以衣颂而付之曰:“质朴真纯有古风,将来足可振吾宗,若逢才器须传受,历代相承继后踪。”复还宝积,闲□十年,诣于灵岩,充座玄位。大德六年,月庵海公退堂,即时,本寺具疏请开堂住持。大德丁未,荣受皇太子令旨,又受圣旨住持。山门产业前后一新,蒙总统所赐妙严宏法大禅师之号。日往月来,匡持七载,大刹不可久居,退隐灵栖庵,守道□龙山禅房之命,住持二载。皇庆元年仲冬,复还灵栖庵。此时祖庭少林缺人,本寺知事持疏,不远千里而来,谨请接□续佛慧命,接物利生平足矣。灵岩受业小师数十余辈,其一人曰子贞等,想师道业,念师德行,若不刻铭立石,□年以来数十辈之后,几于无闻。乃持师行状,出示始末,求文于余。余不愧辞荒笔谬,摭其实而为铭曰:
达摩面壁,自离西天。余提正令,密付单传。
青州之下,四传万松。中兴祖道,大□□□。
雪庭亲孙,足庵嫡嗣。质朴真纯,常行二利。
大哉古岩,面目严冷。接物利生,提□□□。
灵岩影里,幸受皇宣。功茂名遂,绝后光先。
灵栖寓舍,不可潜身。禅房莫住,玩少林春。
三花□□,五乳峰前。末后一着,心月孤□。
门资众等,不辞劳苦。树此丰碑,铭传万古。
大元延祐元年岁次甲寅九月望日
小师子彬 子谦等 当山传法住持嗣祖沙门桂庵野老觉达劝缘
此碑在灵岩寺;碑通高二佰厘米,宽一百零五厘米。碑阳文二十七行,行四十六字,凡八百一十三字,字径三厘米,正书。额篆“就公禅师道行之碑”四行八字,字径十厘米;《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延祐元年九月立正书篆额碑高六尺四寸广三尺二寸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就公禅师道行之碑四行字径三寸文二十七行字径一寸沙门觉达撰书
举提点寿塔碑 延祐元年(1314)
诸路释教都总统所照,得泰安州灵岩禅寺监寺僧智举,胜心广运,院务繁兴,容众尊贤,上和下睦,具斯美德,宜赠佳名,可曰“园明广照大师”。南阳香山住持桂庵野衲为灵岩举公监寺,荷负丛林,领略常住,积有年矣,乃足庵门资,既称智举,可字彦高,遂作俚语以为赠之。
头角峥嵘接九泉,襟怀洒落绝纤毫。扶持大刹宁辞倦,辅翼丛林不惮劳。
□心固厚志坚牢,足庵门下最英豪。而今战退奸邪辈,不负灵岩举彦高。
大元延祐元年季秋望日 小师子津等同立石
至元二年岁次丙子孟夏 以下缺
此碑在灵岩寺;碑高一百一十九厘米,宽五十三厘米。碑阳文十一行,行十九字,凡一百七十七字,字径三厘米,正书。额题“举公提点寿塔”三行六字,字径七厘米,正书。此碑乃灵岩寺提点举公自造;《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延祐元年九月立并额俱正书碑高三尺六寸广一尺四寸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举公提点寿塔三行字径二寸四分其上又有咒语七字径一寸五分文十一行字径一寸
运公维那寿塔 延佑二年(1315)
运公维那寿塔
大元延佑二年岁次乙卯八月中秋日
小师 子明 立石
五花阁旁残碑一方 延佑二年(1315)
···土园林碾磨竹子山场典章···钦尊道外于延佑二年三月初一日···至到本店有差来官李···
灵岩长明灯记 延佑六年(1319)
佛氏之教慈愍为第一义,群生汨於利慾,若涉昬衢,怅然莫知,攸适乃发,慧照为开导之,使不失其本真。故其学以明心为本,心之虚灵,引类取喻莫灯为□爰置诸左右,恒目在之玄。相警发为进业之资,非专破一室之暗为也。
知院承旨开府公,读书乐善,雅慕释教,出金私橐京辅名,给膏火之费者非一。灵岩海内巨刹,且在封域中,顷置龛于猊座之下,兰炷一燃,抹添之区,烂若白昼,二曜明晦无常,而寸熖自若。金像尊居,毛发可数,使人不敢起惰慢之念。学者仰瞻默省,久久不息。缪妄尘蔽,日克月消,灵台烱然,表里若一,于以续夫向上千万灯之传,迪昬启昧,指南迷途。弘阐法教,辉耀之远,施及无穷,岂一方一时而□哉。
公之事佛,为衲子计也周矣。 公之事
君,为天下计者抑又从可推巳。惟 公之先三世并受王爵, 身出贵胄,参贰外省,入筦枢机,主盟词苑,两宫顾遇隆厚,内相地亲职重,炳吾忠赤子吾智炬旁观遐瞩,凡政令之可否,厉害之兴除,岩穴之士或晦而未彰,闾阎之情或郁而未达,颜承咫尺之际,条陈枚举赞弼,亿载之业将见光华烜赫,充溢大千。子孙蕃昌,安享世禄,带砺山河之封,与国无穷。是灯之功不益煒且大乎。敢以为献。
翰林直学士朝列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李之绍记
延佑六年五月日翰林承旨差来官昭信校尉管领随路
纳绵稻田翰脱等户管同知事高塔海
山门监寺僧智举立石 清亭李克坚刊
添公副寺之塔石刻 至治二年(1322)
添公副寺之塔
大元至治二年十一月上旬旦日 侄男王二 小师惟超立石
泰安州劝请疏 至治二年(1322)
泰安州劝请疏 山门监寺□立石 石匠□□刊
今请容公长老住持十方大灵岩禅寺,为国焚修,祝延皇帝圣寿万安。□闻灵岩禅寺,古佛丛林,阙箇住山人□为弘道者。伏惟容公长老,襟怀洒落,气象轩昂,得处孤高,来源正当,古岩亲嗣,子敬嫡孙三玄戈甲忒知心五位枪旗偏伏手。由是泰安州劝请,崇拈一辨之真香容长老承当主张千年之常住,方山改憔悴之色,鹤泉动和雅之音,传少□无尽之心,灯□圣主万年之睿。□谨疏。
至治二年十月日疏
都目
提控案牍单
泰安州判官
承务郎同知泰安州事王
朝列大夫泰安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陈
泰安州达鲁花赤兼营本州
此碑《山左金石志》有载:至治二年十月立正书碑高三尺二寸广二尺一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文十七行字径一寸二分
运公首座长生供记碑 泰定二年(1325)
普益群生,广兴利济,欲结菩提之果,当修般若之因。六度三檀,以施为首;十身四智,皆由斯焉。于建化门得大自在三昧者,惟我运公首座,而复谁欤?不惟光扬方岭一宗,亦乃荣显足庵一派。莫诱后进筵僧供佛,可谓慕先贤,会古通今,能以惠施千银,岂无声传万古。仍箱竭箧,奉施宝钞壹阡贯,重修五花殿,周逥堦砌石。奉施宝钞贰阡伍伯贯,创置千佛殿,雕木供床,明金绘妆,永为庄严妙具。奉施宝钞贰阡贯,用酬观音道场,开山祖师永为常住。奉施宝钞伍伯贯,供佛齐僧,鸠斯胜善,报四恩尽证无生资三有,同成正觉余希永劫不亡永寿后世。
泰定二年岁次乙丑岁巳丑月十五辛卯吉日
当山住持古渊野衲 智久 谨志
提点 智举 官门 思峦 藏主 思海 知客 妙酬
提点 思让 维那 义文 副寺 子垣 钱帛 子恒
监寺 思川 典座 子挥 直岁 义道 侍者 子英
寿公禅师舍财重建般舟殿记 泰定三年(1326)
佛法自汉孝明帝,西域□至洛阳,楚王英独先好之。及其盈也,灵岩乃晋法定禅师东游,选方山。咸康年,成帝兴之初也。至后魏正光元年建殿,经今千余载,光明广大,偏照十方,有大利益绵绵者欤。无奈年深岁久,殿宇既漏日风穿。可怜日往月来,圣贤尽仄身雨倒,幸有大施主本寺僧寿公禅师,特运虔诚,施中统宝钞三阡缗,用助大殿缘事。又施宝钞壹阡伍伯缗,重修西三门。可谓昔时胜迹,今日重兴。三十二尊镇山罗汉,先生一千余岁,祝寿大堂具备,承斯妙善。愿皇基茂盛,共享尧舜之年;施主兴隆,具获人天之福。余希见贤思齐者。
时大元泰定三年岁次丙寅三月吉日记
山门监寺 幽州上石
当山住持传法嗣祖沙门古渊野衲智久劝缘 石匠 □□刊
该碑今在灵岩寺般舟殿遗址内,该记文刻于宋大观二年郭思《游灵岩记》碑阴,计刻文十四行,满行二十五字,凡二百五十七字,字径三厘米。额题“舍财记”横列三字,字径八厘米,正书;《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泰定三年三月立正书石高二尺四寸五分广一尺一寸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此碑右半嵌入寺壁拓本未全存者凡十一行字径八分;
妆塑圣像施主题名碑 致和元年(1328)
官妆塑圣像施主花名如后
官塑当阳释迦如来施主待诏僧 子工
全官妆銮当阳圣像一堂施主提点 智举
官塑文殊普贤二大士施主提点 思让
官周围妆塑三十二尊罗汉施主院主 思善
官供床镜面油漆施主 监寺 思川
官背坐妆塑观音圣像施主施主副寺 子贞
官三面大镜施主书记 恒勇
大元致和元年八月望日
当山传法住持嗣祖沙门智久谨志
举公提点勤绩施财记 元天历二年(1329)
清亭李克坚刊
闻隆替有数,贤鄙在人,中兴上祖,丛林全赖,出伦释子恭维。举公提点者,祝发于足庵门下,施功于方岭会中,散一襟之和气,与物为春,澄千顷之洪波,与人无间。三钦皇恩,特旨惊外道以魂飞,一奉潜邸纶言斥邪宗而胆丧。既得田园周备,诸处建立庄严,博饭种田栽桑接果,创建真堂方丈,重修香积、库司、前殿、观音妆塑,后堂大像妆塑,施为立落,动止非常,受帝师法旨,护持奉总所公文加号,由是悟六尘无我,知五蕴是空,布施斋僧,看经礼忏,谨以典买到四项地土,计中统钞柒千两,正施常住,永远为主,开坐如后
一姚家前典到活业南北畛带桑地一段约十五亩该钞贰千壹百肆拾两
一买到庄西王马驹带桑菜园壹所钞壹千壹百伍拾两
一买吉二带桑菜园壹所钞贰千贰百两
一买刘三带桑菜园壹所钞陆百两
用报四恩永资三有余希法轮恒转祖道兴隆岁稔时丰远安迩肃
时天历二年岁次己巳正月下旬吉日
当山住持古渊野衲智久记
提点思让 监寺思川 提点子贞 官门觉文 维那子廉 副寺妙酬 典座觉□ 直岁惟胜 首座思泉 书记恒勇 教读思亨 藏主思岑 知客觉道 钱帛思檀 外库惟缘 殿主思安上石
此碑在灵岩寺;碑高一百一十八厘米,宽七十八厘米。碑阳刻文二十二行,满行二十七字,字径三厘米,正书;《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天历二年正月立正书碑高三尺六寸五分广二尺一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文二十三行字径九分住持智久撰
让公提点寿塔之铭 至顺元年(1330)
大灵岩禅寺辅成堂谦之提点让公寿塔道行碑
当山住持传法嗣祖沙门吉渊智久述并劝缘
辅成堂谦之提点讳思让
大司徒万山,佳号净德洪智大师,姓陈氏,金陵人。幼丧父母。十五岁礼宝峰顺公,得度。志气不凡,学经过讲,遍历诸刹,窃自谓以记问之学,非出世法。初谒宝峰,次谒月庵海,后谒桂庵和尚。因问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桂庵良久于斯,有省□游四方,礼观音文殊圣迹,回居灵岩,首充知客,次充典座,后充维那,有充监寺。日用分明,全无私徇,每行孝悌,事有忠长。又充官门提点,破魔除熏,树立丰碑。又充提点,恢弘山门。常看藏经,一日诵至劫饶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随舍囊资五千贯施常住,永远齐僧咦。辅粥灵岩三十余稔寒暑,永尝以勤苦为病,遍诵三乘圣言,创妆六趣贤像,累累饭僧,谦之识见宏远,综练庶事,自学讲而习禅,辅丛林而菏众,端身以正物,劳己以利人。而人莫不高其风,服其心也。□师惟明,垒师寿塔,谒余求铭。余再三不敢,恐鄙陋差讹为识者诮笑,故不敢下笔。然重忠孝郑重之意,业当努钝以报其诚,庚午之秋请铭。偈曰:
杰出释门陈老禅,司徒佳号誉联绵。学穷内外皆明彻,德重功高有正权。
诵遍三乘经律论,创妆六趣人天□。幼年学讲心无歇,壮岁参玄志可怜。
竭箧□箱塑圣像,倾困倒廪饭僧负。破魔除熏行中道,赢得丰碑树寺前。
辅粥灵岩三十稔,囊资喜舍五千钱。无私无徇平生事,有始有终始颇偏。
左右何羁融理智,纵横达变不唐捐。惟明建塔祈师绩,自利利他天下传。
本寺书记 恒勇 书丹
时至顺元年月日小师惟崇惟宁惟寿等立石 清亭李克坚刊
大灵岩禅寺泉公首座勤绩记碑 至顺二年(1331)
书记 海昌书
首座 子周
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万州司徒佳号
慈济大禅师,讳思泉,姓何氏,象元人。早丧父母,年十六岁礼宝峰顺和尚为师。志气不凡,习学经业,随问随答,大惬师意。四方外礼,首谒燕京报恩林泉老师,烧香数载。又往万寿东川总统室内,依栖二载,机缘不契,别行一路。博通医书,大都、上都依经作法,施舍妙药。盘桓数拾稔,厌京事冗直,诣山东灵岩,充首座职。遍山栽树,到处施功,广种杏桃,创修园果,不惜囊资,依元施药。师惟德、惟河等,垒寿塔,请铭。偈曰:
头角峥嵘慈济泉,报恩万寿曾参元。为思方领宜修道,直造灵岩结善缘。
栽园果种福田□,四方设药施无偏。而今寿塔小师垒,延永谷城劫石坚。
时大元至顺二年岁次辛未季夏上旬吉日
当山住持沙门智久记
李克坚刊
此碑在灵岩寺;碑高一百一十厘米,宽六十六厘米。额题“泉公首座寿塔”六字,字径四厘米,正书。元僧加号或请于朝廷,或请于国师,而此则出于达官,是为特例;
《山左金石志》云至顺二年六月立并额俱正书碑高三尺五寸五分广一尺九寸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泉公首座寿塔六字横列径二寸八分文十四行字径一寸住持智久撰书记海昌书
大灵岩禅寺亨公首座道行勤绩寿塔记 至顺二年(1331)
额题:亨公首座壽塔 正書六大字
小师惟通、惟中等立
首座讳思亨,姓赵,爱凌人。早丧父母,容貌魁伟,意气豪迈,周游僧寺。年十六岁,礼宝峰顺公和尚为师,受具披度。后担簦负笈,游学讲肄,博通诸经,又以其余力兼读儒典,广韵悦大藏经。诸路释教都总统所赞,道高貌古,德厚人钦,明三藏而彻底穷源,讲五经而精通要妙,加号“圆明慈觉大师”;又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加号“明宗广教大师”。遍游诸大禅会,首造燕京万寿,充教读僧,众美爱。观音院请为宗师,立功立业通玄关,结识檀越成美成仁,从长舍短,僧俗敬仰。燕都事冗,诣山东大灵岩寺充教读,又充首座,扶宗立法,树正摧邪,塑佛斋僧,庄严花果等事,无不舍施。年高旋陪堂钞壹千贯,又全管僧堂舍钞肆拾余锭,移寿塔布施钞肆拾锭,与常住作常生供。通前施钞伍千贯,种种舍施垂裕后昆,见贤思齐,不可无言,以俚语鹧鸪天:
气象轩昂忠政多,轻财重事无如他。僧堂全管数千贯,移塔舍钱念百过。
无缝隙 [微软用户23] 妙禅和,佳声浩浩占高科。精明行业人称赞,延永芥城拂劫波。
时大元至顺二年 岁次辛未孟秋
当山住持古渊野衲智久记
此碑在灵岩寺;碑高一百一十九厘米,宽六十厘米。碑阳文十七行,行二十八字,凡四百一十字,字径二点五厘米,正书。额题“亨公首座寿塔”横列六字,字径八厘米,正书;碑西侧刻“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至顺二年七月并额俱正书碑高三尺六寸广一尺七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亨公首座寿塔六字横列径二寸八分文十七行字径九分住持智久撰
灵岩禅寺第三十四代慧公禅师寿碑塔铭 至顺二年(1331)
嵩山法王禅寺西堂无庵长老觉亮撰当山住持传法嗣祖古渊长老智久劝缘书记恒勇
师讳智慧,道号涌泉。袁州人,出于大姓李氏。宿有善缘,既长年十六,耻为世俗之所埋没,遂决志□家。礼泰安州长清方山灵岩禅寺住持足庵肃公长老为师,落发受具,为大比邱。于是随众习□五十部经,告香请益,禅宗奥典,杂勘公案,其间微省,足庵退席。至元二十年,复请安山月泉和尚住持,师中瓶三载,随众参学。二十三年直月泉圆寂。二十三年遂请宝峰顺公长老接续住持,师亦乃随众参叩。一日室中过三祖大师信心铭,至“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处,豁然顿悟,遂成一偈曰:“言词尽净绝机关,凡圣情忘造者难。木马穿云消息断,依前绿水对青山。”宝峰忻然称赏,即为□道之偈,遂以衣颂付之。合续佛慧命永传不朽,乃为清安嫡孙宝峰之子。既了大事了毕,奋然兴□淘汰,诸方名师宿德无不参叩,皆蒙许可。师秉性聪敏,博览群书,所以人皆称赏。由是一日,有昭□明,具疏敬请开堂出世,住持济宁路泗水安山禅院,为国焚修,祝延圣寿。至大元年,严侯七衙公子具书疏,敦请住持鹊里崇孝禅寺。数载,灵岩桂庵退席,众知事□□疏敦请接踵,住持灵岩禅师[微软用户24] 。数载,师厌住持事烦,名山大刹不可久居,遂退居云台养道,为终身□计。未几,至顺元年,有肥城县空杏禅寺宗主贤公,具疏敦请住持本寺。师凡据五处名蓝,皆有勤绩可观,享寿七十余年,僧腊五十有五。尚健无恙。于是有小师住持东平普济惟昌庵主,状师实行,□礼乞求寿碑塔铭,用传百年之后不朽之计。辞不获己,老拙然不敏,嘉其孝道之心,谨以来状,乃为寿碑塔铭。铭曰:
开法安山,名出尘寰。高提祖印,大振禅关。
次主崇孝,严侯祖林。七衙公子,礼无不钦。
迁住灵岩,与迷指南。咸归正道,令悟元谈。
退居云台,山境奇哉。四海禅侣,响化而来。
老归空杏,贤宰愿心。鼎新革故,永作禅林。
小师惟昌,碑塔报恩。扬名后世,千载常存。
时大元至顺二年岁次辛未孟冬上旬有五日
小师惟闻惟俊惟功等立石
清亭李克坚刊
提点思让监寺思川提点子贞官门觉文维那子廉副寺子挥典座子时直岁惟端首座思亨书记恒勇藏主思泉教读思岑知客思霭钱帛维山修造思抑侍者子英等助□
此碑在灵岩寺;碑高一百一十九厘米,宽一百零五厘米。碑阳文二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凡七百七十四字,字径二点三厘米,正书。额阳刻“慧公禅师碑铭”三行六字,字径十一点六厘米,正书。铭文称“严侯七衙公子”,不知何许人,可能为世家阀阈之子孙。又称“严侯祖林”,可能是建香火院于严氏祖茔,额题“崇孝”,请慧公住持;《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至顺二年十月立并额俱正书碑高五尺五寸广三尺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慧公禅师碑铭三行字径三寸五分阳文二十五行字径九分释觉亮撰
圆明广照大师举公提点勤绩塔铭 后至元二年(1336)
前住持传法沙门古渊述
当代住持嗣祖沙门定岩书
公讳智举,字彦高,姓胡氏,晋太平人。蚤丧父母,秉性英拔,卓□不群。幼喜释氏,周游寺院。年甫十四,礼足庵和尚为落发师,侍锡巾瓶,习肆经书。一日辞师游学,研寻教典,穷幽探迹,慨然曰:“法离文字□闻,教外别传之旨,尽从事也。”遂参月庵海公,不惮寒暑,意融心会,一旦颖悟,而又切磋数稔。乃发足南礼,落伽观音,名山巨刹,无不参谒。后还灵岩,首充典座,次充官门,后充监寺提点。修葺堂殿,妆塑圣像,规运钱粮,开张店铺,兴解典库,庄院六所,随处殿宇,圣像一新。大德丁未,诣朝廷陈告,钦赉圣旨还民占僧田。回付本寺,又奉皇太子令旨、帝师法旨,护持山门。时诸路释教都总统所佳其德业,敬赐“圆明广照大师”之号。延祐初,恭往台山礼文殊,于光中观种种瑞像。又凿门首石崖,垒大踊路。至治壬戌,建水陆大会,三昼夜,僧斋半万缗,施数千。天历改元,忽染微疾,请职事僧并门人子津、子辉等,分付衣盂,庄宅菜园等。与常住门人,各与衣物,一一始毕,跏趺冥目而逝,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也。报龄六十有九,僧腊五十有五。越三日,合川僧俗尽礼,茶毗于祖茔之西。落发门人子津、子挥[微软用户25] 、子聪、子敞等三十余人俗,受戒门徒四人,奉灵骨归祖林,瘗于塔矣。公平生道行勤绩,不可无闻于后。子辉等求铭于余,余再三固辞,然重其忠孝之道业,当驽钝以报其诚。乃为铭曰:
雪庭孙兮足庵子,器宇恢宏独如此。周游讲肆造玄微,偏扣禅关明妙旨。
丛林辅弼久有年,塑佛饭僧种福田。殿堂香积并廊庑,次第一一揔新鲜。
解库油房增店铺,起庄六所皆成序。钦贲丹诏回山中,民占僧田付本主。
幡然发意礼清凉,文殊对仗光中遇。归来祖刹愈精勤,□石叠沟修铺路。
倾囊启建冥阳会,拔济有情离若趣。功成行满便回途,凡有衣资明分付。
语毕跏趺倏忽归,报龄六十九终数。小师慕德树坚珉,万载洋洋流美誉。
至元二年岁次丙子孟夏望日
子津子辉等立石
此碑在灵岩寺。碑下截缺失,今存上截高一百零九厘米,宽七十九厘米。碑阳文二十六行,每行存二十五字,凡存二百三十字,字径二百三十厘米,正书;《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后至元二年四月立正书碑高三尺四寸广二尺四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举公提点塔铭三行字径三寸五分文只半截二十六行字径八分沙门古渊撰定岩书
大元泰山灵岩禅寺创建龙藏之记 至正元年(1341)
额题 大元泰山灵岩禅寺龙藏殿记 三行每行四字篆书
正奉大夫侍御史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张起岩撰并篆额
中奉大夫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张蒙古台书
天下佛宇以岩名者,则泰山灵岩为之冠。以其境属中土,占岱宗右腋,面势环抱当秀绝处。前乎此,未有识其胜概以据有者。殆天造地设,神灵珍藏,以待夫雄尊崇大者处之,然后为称也耶。盖岩□巅东如列屏,如窣堵波,献奇骈秀,矗乎云表。北如连城□截然展拓,高出千仞,俯临真境,若□若护,东岩南引而左拱,与北岩子午相直。其上有穴洞明,望之若月。元魏正光间,法定禅师驻锡于此,睹其形胜□坐独处,德风所扇,慧照所加,灵怪敛避,虎兽驯复。有泉涌于窦泓而为池,土俗目其神异,为构丈室,延居其中,演教授徒,是为开山初祖。历隋暨唐,殿堂齐寮,日新以盛。宋太平兴国天禧景德,偏以其号锡寓内寺院,故寺当号景德。寺之千佛殿、五花殿构于其时,石刻俱在,迄今广宇周廓,遗制尚存。皇元崇奉释教,视前代为有加。泰安分土王邸,于是寺外护尊礼光切庄意。至元二十四年丁亥,第三十代住持宝峰顺禅师,以为名山大刹,大众云集,受学之人必资讲诵。我佛之教其言传于世者,为经历代高识业扬翼成者,曰律,曰论,曰疏。增衍广大,至五千余卷,念板本在江浙,在闽,于是专普觉大师提点广往购,至杭则普宁寺已具经律论完本,遂购而航□之,浮江绝淮,逾河抵郡之阴□镇。以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具法事作礼迎□权置寺之五花殿。后四十五年当至元后元乙亥,息庵让禅师图建外三门,方具材庀役,俄受少林之请,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定岩慧公嗣主法席,乃相旧轮藏之基,规模故在也。谓宜其废庶,琅函宝笈贮阁,有所谘于广智大师,提点川□明德大师,监寺贞等度□藏殿三楹,辍三门材为之。寺之耆德法属闻是语已,欣然出衣盂资以助,以倡邻郡,济南达宦善士之乐施者相继也。经始于至元后二年冬十月,毕工于六年夏四月,宏敞虚静,位置崇整,扁其额曰“龙藏”。中为龛帐,以庥像设,以覆藏函,供张器皿,殿所宜有,种种备具。金碧绚烂,芗灯□装严佛界,观者起敬。緫其所用,□楮泉二万三十余缗。师偕提点贞、监寺挥等来请记于余,余惟大雄氏□教,肇自东汉,流传震旦,其为言说普今一切世间识,原还本发无上妙心,如良药疗众疾,如慈航济苦海,如慧烛破幽暗,以□开迷惑,颠倒以之,释贪□爱,欲人之求其法者,舍是经何以哉?知有是经而不能读,读而不能思,思而不能从,是与未尝见闻者无以异也。夫采药疗疾,取米救饥,而药与米究竟有尽。惟是经也,取而读诵,思惟其义,开业觉悟,深造自得,利己利人,普蒙福惠,于是经也复无所损。义益明扬,如清净水洗涤尘垢,水亦还洁;如大宝月照彻昏,□月自明。朗然则来□者,舍此弗究可乎?师张姓,世为保定完州人,居州之南檀山。年八岁,礼古唐甘露禅院诠公为师,得法于灵岩桂庵达禅师。至元后丙子,得锡今号,是为住山四十代师云。至正元年二月望日记。
山门提点 子贞 提点 子廉 监寺 子挥 监寺 子庶 修造 思柳 维那 惟知
副寺 □□ 典座 子时 副寺 子秦 子可 惟宽 觉喜 净心 直岁 子苍等
耆宿首座 思让 首座 子英 书记 思拳 藏主 □□ 知客 子□ 仓主 子敬
钱帛 □庆 库主 觉初 浴主 思洪 外库 觉增 侍者 □信 殿主 子延等
十方灵岩禅寺住持 传法嗣祖沙门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定岩野衲德慧立石
《山左金石志》云至正元年二月立行书篆额阴正书碑高八尺二寸广三尺一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大元泰山灵岩禅寺龙藏殿记三行字径三寸五分文二十四行字径一寸末有石工姓名一行张起岩撰并篆额张蒙古台书阴刻施钞人名凡二十六行字径八分。2010年,该碑重新出土于龙藏殿侧,今已立于殿址之侧。
灵岩禅寺第三十九代息庵让公禅师道行之碑 至正元年(1341)
额题 息庵禅师让公碑记 篆书八大字
日本国山阴道伹州正法禅寺住持沙门邵元撰并书
中奉大夫前管领大开元一宗诸□都宗摄圆照普门光显大禅师益吉详篆额
大万松两国师下有□□总统,三世而继其灯者,息庵也。师真定人,讳义让,姓李氏。生而颖异,志气不群。丱岁,礼本府华□□□闺黎为师,薙落受戒。□□遍于讲肄,听习华严,而深造昆卢□海。厥后遂周游燕赵之间,遍参宗匠,末后往凤龙山,扣古岩宗师。古岩一见,甚称□□。未几老□,应灵岩之举,师乃侍往。皇庆中,古岩却少林之请,师又遂之巾侍数载,晨昏参请,机缘相契,乃密付衣□□□□□□□□□□书记,复游南阳,领纪纲于香岩,司记室于香山。又归嵩阳,首象于法王。至治年间,开堂于洛之天庆,次迁□□□□□□□□之灵岩。凡所住之处,皆革故鼎新,百废俱举。至元丙子秋,适嵩之少林虚席,本山知事赉疏迓请,匡率五□□□□□□□□□学徒云臻,师传道扬化之余,以庄严法□为心。故□丹青,妆銮殿宇,祖刹为之改观。加之寺内廊庑仓库并庄园水磨所有□宇,悉皆修整,仓廪之蓄十倍于常,苟非宿殖之力,焉有如此盛者欤?庚辰之夏,构疾,弥留,乃命门人曰:“斯疾不可起也,□往必矣,急须营塔。”至五月十二日,窣堵毕功。其日师召知事门人等,付于于[微软用户26] 后事。遂索笔,书偈讫,右胁而游。日来时本静去亦□□虚作舞任意乃优游,至十四日阁维门人分灵骨,重塔于灵岩。世寿五十七,僧腊三十六,门弟子百有余人,嗣法者一十三人。辛巳七月,参学小师胜安携师行实,不远千里,来乞文于我。而我乃日本之产,又非陈良去楚而北悦周孔之道也,然不获厥中华之鲁奈公,再三辞不得已而诺之以应。平实于说,他日有荆舒而我之以膺者,予如何哉?虽文不美,盖口耳也。亦不甚难,而须次第之实。且息庵师乃大宗匠道价超伦之人也,以至□自脱俗,师相公后锡飞寰海学历名山人之读达□□后之灯,以之契吾祖不传之旨,正偏兼带兮,维自纵横,黑白未分也,许谁得妙。由是论之,师平昔梳风镂月斫玉淘金乃其续余耳,何其特焉?师平日贵乎洒落为道,而自在不拘,凡游戏三昧,而纵放取舍,随流稳当。虽不拘于文字,而亦不惰于偏枯。然所居之处,存亡进退而不乖于其时,又非得失而动于其心也。自我万松大宗师去后,天下禅林而道风鼓舞二岩获者,惟师也。于是师之生世,幼而至于壮,壮而至于老,皆道丰时盛,而得遂其志。以至嫡嗣古岩大和尚,而天下禅老谁能出其左右乎?主于灵岩,天下名刹,谁闻而不仰其风欤?终于少林,天下宗风,谁敢不偃于其学欤?今分塔于兹灵岩,可谓至矣,广矣,而甲终焉之计矣。吁,虽我拙,而弗敢作之文,故盥涤焚香稽首,辍染短翰,系之铭。铭曰:
新风一曲,迥□追寻。格外立旨,罕逢知音。
雪庭间出,续焰少林。五乳峰下,凤翔龙吟。
近代相继,以心传心。惟息庵师,耀古腾今。
吹无孔笛,弹无弦琴。妙旨回互,暗度金针。
四尸望刹,接物随宜。举唱定□,不落□时。
末后一省,不劳伫思。踏翻大海,趯倒须弥。
劫石可碎,泰华可夷。师道师德,万世不衰。
至正元年仲冬之新复日
小师觉宗 觉际 觉迁 觉彰 觉猷 觉栋等立石
清亭石匠张克让等镌
此碑在灵岩寺墓塔林东偏;碑高一百八十八厘米,宽七十七厘米。碑阳文二十六行,满行四十九字,凡一千零七十六字,字径二点六厘米,行书。额篆“息庵禅师道行碑记”四行八字,字径七厘米。篆额者为中奉大夫、圆照普门光显大禅师益吉祥,中奉大夫为文阶官之称,在元代为从二品,僧职有官阶者,在泰山仅见此碑。撰书人为日本国山阴道伹州正法禅寺住持沙门邵元,正法禅寺当为日本国之寺院。据历史记载,在唐宋时期,日本曾屡有僧人与中国交往,而元代则极少见,此为首例。且《元史》无载,碑能补史之阙。此碑铭文尚清晰可读,其碑的最下部原长期被土埋没,故前人著录时,每行最下部均缺记二字。今已将土清除,并将缺记铭文予以补齐;此碑《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至正元年十一月立行书篆额碑高五尺二寸广二尺四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息庵禅师道行碑记四行字径二寸二分碑文为日本僧印元撰书中奉大夫圆照普门光显大禅师益吉祥篆额中奉大夫乃文散官从二品阶僧职之有官阶者仅见于此
五花阁旁残诗碑一方 至正元年(1341)
至正元年三月余按历南行过此题诗一首七月□□北还又过此题诗一首上人因请前诗并刻诸石以纪絰行之先后云奉□大夫佥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事□□□立
大灵岩寺碑 至正四年(1344)
碑阳
大灵岩寺
奉直大夫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副使文书纳双泉书
至正四年四月十有九日立
碑阴跋语
书大灵岩寺碑阴记
太中大夫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僧家奴撰
奉训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违而书
资善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中丞王异篆
长清治之东南余二舍许,镇日中坞,又东入山峪,有大刹曰灵岩,实山东一大壮观也。山川峻秀,殿宇雄杰,碑述已详。而有大阙者,纪寺之名未有一书者焉。今山东宪副双泉公,至正三年夏分道益都谳狱,路次其中,迤逦周览。徐与长老定岩言曰:“名寺之揭,犹有所遗,求时名公能书者以书之,敬请。”长老合掌而言曰:“非小弟之幸,佛教之大幸也。”于是日留于心,为事倥偬,弗暇及焉。秋复按及郡邑,实所隶,欲酬前日之语。地僻,又乏能书者,试自为之。操笔一挥,深中其规,而骨力老健,虽古之善名家者,未知谁先后也。或谓自古迄今殆几千百年。名卿巨儒游憩于斯,诗文题于壁石之间曷可弹数,而于此略不加省,岂将有所待而然耶?又谓公素末曾书,援笔而成,岂启人之聪明者,在于是耶?不然,若以一念之诚,有所感于彼,而彼亦以诚,应有以阴相之耶?是未可知,盖天以一理赋于人,而宪副父御史中丞、夏国襄愍杨公,一心王室,动载史册,如口星,天之报于其子,非他人比。故金粹玉良,蕴积厥躬,久而发辉,超□□前人,亦其有所自矣。余与公有旧,义不容辞,摭其实而书之。公西夏世家,名文书纳,字国贤,双泉自号。宪史□州赴□献□卿□□秉叚秉昭,纯礼濮州,谢简居实,从□公是年冬十有一日吉日也。
至正癸未十二月日
提点子挥,监寺子贞,管门子洪,维那子廉,知客惟明,当山传法嗣祖沙门定岩、野衲、德慧同立石
此碑今在灵岩寺山门前广场中西向;碑身高二百二十厘米,宽九十四厘米。碑阳题“大灵岩寺”竖列四字,字径五十八厘米,楷书。碑阴刻“书大灵岩碑阴记”十六行,满行四十五字,字径三厘米,楷书;《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均有载;
《山左金石志》云至正四年四月立正书碑高七尺广二尺三寸在长清县灵岩寺方山神祠之东
右大灵岩寺四字径一尺八寸右题奉直大夫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副使文书讷双泉书至正四年四月十有九日立按文书讷史志皆不详其人书法整严神采秀劲元碑之完善者
津公禅者之塔石刻 至正九年(1349)
津公禅者之塔
至正九年四月上旬日小师觉信等立石
霭公提点寿塔石刻 至正九年(1349)
霭公提点寿塔
大元至正九年十月吉日小师惟玉 惟晋 等立石
灵岩禅寺第四十代住持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定岩慧公道行碑 至正十一年(1351)
额题:慧公禅师道行之碑 四行行二字正书双钩刻
皇元泰安州十方灵岩禅寺第四十代住持佛智明悟通理大禅师定岩慧公道行之碑
大都大竹林寺前住持英悟正印宗慧大禅师雪涧法祯撰
余尝读秦汉史,知东齐自田氏后而为佳丽地。复闻有佛寺曰灵岩,胜概秀伟,魁冠东南,欲一而至而未谐。至元丙子,偶备负竹林,今灵岩方山壁公、休堂赞公,实联珠并孕,俱为名比丘,一主方寿,一主奉福,学问既同,皃[MS27] 复相类,都人乍观,莫能分别之。二公皆与余善,或聚而叹言,无所不至。休堂雅号,则已知其然矣。仍诘方山,所从则曰:“灵岩,吾受经地。有山而形甚方,不忘父母之邦,是以取焉。”因盛称灵岩山水之奇,招提之严,且出图相示[MS28] 。不数年,又闻有道人曰定岩昙华,彼方而山之价益高,虽不获往游,而杖履之兴实形梦寐。至正戊子,方山以大因缘,画锦灵岩,而与九十岁北堂密迩泉石烟云,既为之改观矣。明年春,来朝京师。过余,话旧,抵掌而论教门人物剧,谈古今成败事。意气轩昂,慷慨不复类往年人。余因骇之,岂名山大川溢其精粹,英灵而盎乎人哉?居二日而复踵门,以前方丈定岩公道行碑为请。且曰:“师与某为法昆仲,学行兼美,三主大方今年将纵心胸中嚗茗无物,方于灵岩西偏杜门,却扫如鸣腔,人御风骑气而与造物者游,山门已与之作寿塔矣。敢乞公文,壮其行色,使之眉年如赵州,可乎?”余老而健忘,笔力衰退,实非十年前□□于方山休堂,有素休堂迁化。余泣而铭其塔矣。方山方大根独茂,且多定岩之可人也,不得辞。按,师讳德慧,号定岩,张氏保定完州人。家世务本于农,高曾已下皆乡人称善,父母尤贤淑。着闻有子,三师其季也。母娠而叶吉,知非尘中人。方蓐即许以事佛,居襁褓迨免亲怀,果不类常儿。虽聚之少小中,不喜嬉戏。始八岁,二亲惟前言之不可食也,使之出家,依古唐甘露院诠公薙染课习经业,与夫洒扫应对,服劳僧役,皆勤策倍人。每转读必□户,谢绝交游。瑕则独坐跏趺,缄默终日。侪辈戏以长老称。年方志学已熟五大部,记请祖机语。具戒已,闻京师善知识居所,遂造圣安观光,将周星,适红螺,命住持即侍以往□轫参叩。寻闻峰安公主报恩手段异诸方,邃还请益,峰器之,俾为侍者。尝赠以诗,有“松柏傲雪霜”之句。峰既逝,灵峰尸万寿,师复造焉,以日计时为而参。未几云溪退居真定,师憩迹洪济,执掌记室。皇庆改元,桂庵达公再主灵岩[MS29] 。谂其道风,欣然赴之,数语中机缘相,亦俾为侍者。凡三载,蒙证据付以衣颂,庵退灵岩,师复疑诸方之禅有五味也。时顺德开元,损庵撗桉太阿,直犯其锋,庵亦可□,居无何。南造少林,过法王,谒龙岩。既见,甚相得,固留居之,今[MS30] 首众焉。至治三年,钓台文殊虚席孤岩,师复应命。师邪揄曰:“我何人哉?入此保社耶?”一夕遁去,众追及之,复辞让数四,不得已受其请。寺故弊废,复官事榛梗。师弥缝补苴,内外妥宁,鼎建僧房,修石桥,路之迈者直之隅之,阙者垒之,栽植树株,整复田园。四载中聿为盛刹。泰定丙寅,法王请师住持。拒之不可,既视篆一新。厥今以菏檐大法为己任,传佛心印之余,则转阅藏教。非大故不跬步于庭。法王旧无井,所用赖之山泉。泉距寺稍远,冬月或凝而不流,必于园舁水□供,路由水雪,或致颠仆,役者苦之。师相地厨后,将事穿凿,执事者以地多顽石,不可。师曰:“姑诚为之。”方五六尺,得泉二脉,遂甃之,构亭于上,刻木引水入釜,一众便焉。复于曲河店置油房,一寺无百里沽买之劳,亦便焉。甲戌春,退处东龙潭。少林[MS31] 闻之,迎师于西堂,度夏,已而还法王之招隐。至元改元,灵岩丈室空,致疏邀师,确辞不能,将指门。会御香至山,遂因以临众。既至,席凡百以公师,下每以名实,未尝为谦。创龙藏、一僧寮三十余,修演法堂,整御书阁,新龙王堂于黄龙池,阙者完之,弊者新之。内本既孚,而声华益□。庚辰,太皇太后赐旨护持。[MS32] 至正乙酉,钦受圣旨、国师法旨,住持一纪。余虽恬静居多,亦应物业,脞乃叹曰:“吾出家,本以生死事大。今拖犁拽摆,与俗人能置家者无异,是可为究竟邪?况大易欲进退,得正老氏以□□宜退。吾以孤陋寡闻,由业所绊,忝数十年为粥饭头,可以螳螂而不虞黄雀耶?”遂赋式微。今住持方山为埋置,西安俾安老焉,年六十六矣,既得解,优悠自适,陶然,然,唯一死为欠,可谓自得日新。噫!佛之法微矣!真善知识如丹凤音,吾不得而闻之矣。道道[MS33] 学持重者,复十丧八九。后学虽欲趣求而无所归,仰恶魔徒,熏日炎炎嵌空,剜虚聋瞽无识,至以禇渊,凭道为荣,甘为晏御而不知耻焉?欲丛林之光能乎否耶?尝试论之,吾宗如大厦高堂,栋梁蠹蚀内空而无几矣。匪朝伊夕,必将倾压,丹垩榱梠无益也。虽然众角而获一麟,亦足为明世之祥。传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师?其歉岁之梁毂哉?铭曰:
蛟螭于渊,不于映澄。鹏搏于溟,抑风是腾。
木春而荣,水冬而凌。俟秋出阴,虽微亦兴。
用行□□,淑□□[MS34] 孔能。进退以正,明德之馨。
矧有道人,以道是凭。或隐或显,须与道应。
止以坎遇,逝以流乘。跖富之名,颜天之称。
为事物累,宜以理胜。惟定岩师,桂庵嫡传。
三主大方,声□蔼然。年其暮矣,万机休罢。
优哉悠哉,白云之下。月何曾冷,日何曾热,
知物不迁,故知是说。山之高□,水之清兮,
师眉诗兮,斯文在乎。
小师惟空惟润惟严等
大元至正十一年岁次辛卯十月十五日
当山传法住持佛性圆通妙应大禅师方山野衲思壁书丹题额并劝缘
清亭张仲谦张惟敬刊石
《山左金石志》云至正十一年十月立并额俱正书碑高六尺二寸广二尺八寸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慧公禅师道行之碑四行字径三寸阳文二十九行只半截字径八分释法祯撰思壁书丹题额
灵岩方丈与僧话旧三首诗碑 至正乙未(1355)、丙申(1356)
至正乙未秋九月因公赴山东游灵岩禅寺
秋晚登临上岱宗,扶筇来此谒崆峒。闲云送雨过深洞,老鹤将雏度远空。
白石清泉心未了,黄花红叶思无穷。携书归隐知何日,坐想青山入梦中。
灵岩山房寻同年长清县尹张君德昭不遇
慈恩塔上题名后,京国分携十四年。梦想故人诗句里,坐看黄菊酒松边。
停云霭霭秋容淡,落叶萧萧客恨偏。独倚禅房重搔首,又鞭归骑过前川。
丙申春三月海岳降御香回重游灵岩次赵明州诗韵
石径穿云雨意凉,乘轺重过老僧房。门前古柏凝新翠,岩畔幽花散异香。
鹤舞双泉春水绿,龙归深洞暮山苍。禅心久矣无拘碍,笑我狂游去远方。
前进士应奉翰林文字承事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傅亨题
时男益男文炳侍行云
元圣旨碑 羊儿年二月()
上层碑文
长生天底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
皇帝圣旨道与管城子的达剌花赤根底官人,每根底管军的官人军人,每根底过往使臣,每根底民户,每根底省谕的圣旨
成吉皇帝的合汗皇帝的圣旨,里和尚每也里可温,每先生每打失蛮每除税粮以外,不拣大小差发休当者,天根底告者俺每根底视寿作福与者这般圣旨有来如今依着已前的圣旨体例里,和尚每也立可温每先生每大失蛮每除税粮以外,不拣大小差发,休当释迦牟尼的道子,不别了天根底告者,俺每根底视寿作福与者这般上头。东平路泰安州长清县灵岩禅寺为头儿的寺院里,有的副长老广副寺为头儿,和尚每根底执把的圣旨与了也这的每寺院里房屋里使臣每休安下者,不拣是谁,依气力休住坐者,寺院里休断公事者,官粮休囤放者,不拣什么物色,休放者铺马祗应休拿者,种田呵地粮纳者地粮纳呵,本处城子里纳者,作买卖呵税钱与者这般推称着,鼠儿年已前的税粮休要者,除税粮已外但属本寺家的田地、水土、竹苇、树木、园林、水碾、磨解、典库、浴堂、店铺席等应有出产,不拣是谁休夺要者。更有醋曲酷大小差发休得要者,更俺每不曾分拨名姓的圣旨,没也道投下里推称者,和尚根底休索要甚么者,这和尚每这般圣旨有也道没体例的公事休做者,做呵,不怕那甚么。
宝
圣旨
兔儿年八月二十八日必赤里曰地里有的时分写来
下层碑文
长生无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
皇帝圣旨官军的官人每根底军人□□赤官人每根底来往的使臣□宣谕的圣旨成吉思皇帝的越阔台皇帝的薛□□也里可温每先生每不拣甚□□天祝寿者么道如今依着在先圣旨体例里不拣甚么差发休着告天祝寿者么道泰安州长清县灵岩禅寺桂庵长老根底执把着行的圣旨与了也这的每寺院里房舍里内□应休拿者税粮休与者寺里休□者不拣阿谁占了的田地回与□园林碾磨竹苇山场解典库浴□甚么休要者更者桂庵长老道□圣旨么道无体例勾当休做者做呵不□圣旨里俺的宝
羊儿年二月十三日哈黑义么
此碑今在灵岩寺天王殿东侧,立于元代,具体时间不详。碑通高二百四十九厘米,宽八十七厘米。螭首高八十厘米,碑身高一百六十九厘米。碑阳刻圣旨文二则。上层刻兔儿年圣旨,计二十四行,满行三十字,凡四百七十六字,字径二点五厘米,正书。下层刻羊儿年圣旨,计二十行,满行十五字,凡二百二十七字,字径二点五厘米,亦正书。碑文保存完好,唯近碑座处被水泥掩盖,使每行均失一至二字,此碑文多用蒙古口头语;
大元国师法旨碑 蛇儿年三月
额题 大元国师法旨 篆书六大字
梵文十二列 不录
皇帝圣旨里管着儿咸藏大元国师法旨里,军官每根底军人,每根底断事官,每根底来往使臣,每根底管城子达鲁花赤,每根底本面官人,每根底来往收检和尚、俗人百姓,每根底省谕的法旨:泰安州长清县大灵岩禅寺住座的僧人定岩长老,端于上位,祝延圣寿,依体例里住坐者在前,但属寺家的田地、水土、园林、碾磨、店铺、解典库、浴堂、人□头疋等物,不拣是谁,休依力气夺要者,休谩昧欺付者。休推是故取问要东西者,交他安稳住坐者。执把行的法旨与了也,见了法旨别了呵,依着圣旨体例里,恁不怕那是么道的,每有法旨么道,无体例的勾当休做者。
蛇儿年三月二十三日
高良河大护国仁王寺里有时分写来
此碑今在灵岩寺天王殿东侧碑林内;碑通高一百六十三厘米,宽七十四厘米。螭首高五十三厘米,宽七十八厘米,额篆书“大元国师法旨”三行六字,字径八厘米。碑身高一百一十六厘米,碑阳之上刻梵文十二列,横读,字如钩丝下垂。碑阳之下刻汉文二十五行,满行十四字,凡二百四十二字,字径二厘米,正书。碑文中多用蒙古习口语,今仅按原文辑录;
《山左金石志》云此碑无年月梵书译文正书篆额碑高四尺四寸广二尺二寸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 右碑额题大元国师法旨三行字径二寸五分上层刻国师法旨梵书十二列下层译文二十五行字径八分按聂纹《泰山道里记》称灵岩寺千佛殿前后壁勒宋元明碑有元蛇儿年国师法旨碑蒙古字今验此碑是西僧梵书非蒙古字以无年月可系姑附举公塔铭之后
[MS1]赵州龙兴寺,
[MS2]
[MS3]何意?
[MS4]方山北之四禅寺也
[MS5]耶律希逸为大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材之孙,元中书左丞相耶律铸第九子,《元史》无传,事迹散见各种材料。字羲甫,好梅轩、柳溪。与王晖交好,其书丹此碑时,王晖为其副使。
[MS6]?
[MS7]及大元国师八思巴·罗哲坚赞,蒙古新字“八思巴文”的创制者。
[MS8]
[MS9]?
[MS10]令
[MS11]??
[MS12]?附传也。
[微软用户13]??
[微软用户14]??
[微软用户15]何解?如何断句?
[微软用户16]断句在自念内?外?
[微软用户17]灵岩寺转轮藏?
[a18]王
[a19]?
[a20]?
[a21]
[a22]?
[微软用户23]缺字
[微软用户24]从句意推断,或为“禅寺之误”
[微软用户25]上文是子辉,此处可能有误。
[微软用户26]多字?
[MS27]?
[MS28]灵岩胜迹图?
[MS29]第39代住持?
[MS30]?
[MS31]何与少林关系如此之密?
[MS32]重要历史
[MS33]?
[MS34]多字
@2022 大灵岩寺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14026487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386号
技术支持:开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