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堂热线
0531-87468070
山东大灵岩寺
微信公众平台:shandongdalingyansi
新浪微博:山东大灵岩寺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大灵岩寺风景区
山东大灵岩寺微信平台
清代——灵岩寺石刻编年(46块)
目录
清代——灵岩寺石刻编年(46块). 1
朗公传摩崖刻石 顺治五年(1648)... 3
济南府齐河县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四年(1657)... 4
东昌府清平县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五年(1658)... 4
济宁州南关铁鼓庙善人建醮题名碑 顺治十五年(1658)... 4
圆寂本师鸾公凤庵和尚觉灵墓碑 顺治十五年(1658)... 4
重修般舟殿记 顺治十六年(1659)... 4
直隶徐州萧县清墟村居住 会首欧阳腾等 顺治十七年(1660)... 5
兖州府济宁州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七年(1660)... 5
河南归德府、直隶大名府元城县等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八年(1669) 6
山东兖州府渔台县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七年(1660)... 6
参山进香题名碑 顺治十七年(1660)... 6
河南归德府考城县城东□披白□□□地方居住 会首 王天福等 顺治十?年... 6
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东关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八年(1661)... 6
江南凤阳府虹县及山东兖州府东阿县善人进香题名碑 康熙二年(1663)、康熙二十一年(1682) 7
河南归德府商丘县善人题名碑 康熙六年(1667)... 7
□河县城西南张村店善人题名碑 康熙十年(1671)... 7
大名府开州长垣县春植等题名碑 康熙二十七年(1688)... 7
乾隆白云洞诗碑 乾隆丁丑(1750)... 7
乾隆题卓锡泉诗刻 乾隆丁丑年(1757)... 8
乾隆登玉符山题诗 乾隆二十二年(1757)... 8
乾隆题卓锡泉诗刻 乾隆二十七年(1762)... 9
乾隆题灵岩白云洞诗碑 乾隆二十七年(1762)... 9
乾隆登玉符山极顶作歌诗碑 乾隆二十七年(1762)... 9
乾隆再题灵岩寺八景之巢鹤岩 乾隆壬午(1762)... 10
乾隆游灵岩寺题诗 乾隆三十年(1765)... 10
乾隆题灵岩白云洞诗碑 乾隆三十年(1765)... 10
乾隆灵岩寺礼佛题诗 乾隆三十六年(1771)... 10
乾隆白云洞诗碑 乾隆三十六年(1771)... 11
乾隆白云洞诗碑 乾隆丙申(1776)... 11
乾隆游灵岩寺题诗 乾隆四十一年(1776)... 11
乾隆题卓锡泉诗刻 乾隆四十一年(1776)... 11
四题灵岩八景之甘露亭诗碑 乾隆四十一年(1776). 11
乾隆题“白鹤泉”题刻 乾隆四十四年(1779)... 12
乾隆题白云洞诗碑 乾隆庚子(1780)... 12
乾隆题卓锡泉诗刻 乾隆四十五年(1780)... 12
甘露泉石刻 乾隆四十五年(1780)... 12
乾隆题甘露亭诗碑 乾隆四十五年(1780)... 12
乾隆白云洞诗碑 乾隆甲辰(1784)... 13
乾隆题卓锡泉诗刻 乾隆四十九年(1784)... 13
乾隆题铁袈裟诗 乾隆四十九年(1784)... 13
灵岩寺七叠前韵诗碑 乾隆五十五年(1790)... 13
乾隆御题“铁袈裟”诗碑 乾隆五十五年(1790)... 14
乾隆题白云洞石刻 乾隆年间,可能为乾隆二十七年,与题白云洞诗同年... 14
英□蒋学□□同登绝顶题记一则 嘉庆丁卯(1818). 14
吴兆勋题诗碑 光绪戊子年(1888)... 14
修整高宗统皇帝题灵岩寺碑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 15
朗公传摩崖刻石 顺治五年(1648)
东晋朗公传 梁慧皎撰
竺僧朗,京兆人。少而游方问道长安,还关中,专当讲说。常[微软用户1] 与数人同共赴请,行至中途,忽告同辈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窃者。”如言即返,果有盗焉,由其相语,故得无失。朗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以伪秦皇始元年,移卜泰山。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忠后为苻坚所征,行至华阴山而卒。朗乃于金舆谷昆仑山中别立精舍,犹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峰岫高险,水石宏壮。朗创建房室,制穷山美,内外房宇数十余区,闻风而造者百有余人。朗孜孜训诱,劳不告倦。秦主苻坚钦其德,素遣使 遗。坚后沙汰众僧,乃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仑一山不在搜例。”及秦姚兴,亦加叹重。燕主慕容德钦朗公行,给以二县租税。其为时人所敬如此。此谷中旧多虎灾,人常执杖结群而行。及朗居之,猛兽归伏。晨行夜往,道俗无滞。百姓咨嗟,称善无极,故奉高人。至今犹呼金舆谷为“朗公谷”也。凡有来谒朗者,人数多少,未至一日辄以逆知,使弟子为具饮食,必如言果至。莫不叹其预见之明矣。后卒以山中,春秋八十有五。时泰山复有支僧敦者,本冀州人,少游汧陇,长历荆雍。妙通大乘,并善数论,着人物,始义论,亦行于世。
戊子岁秋七月二十七日释如晓谨书
此摩崖石刻在可公床西旁侧石壁上。摩崖高一百零二厘米,宽四百三十厘米。刻文四十一行,满行十一字,字径九厘米,行书。此文末但题“戊子岁”,不系年号,题刻年代难详。查书者如晓,乃明末僧人,崇祯间结茅乌石峰侧。由此可知,戊子岁当指清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年)。泰山旧志称如晓为宋僧,新志称“明僧真可在此崖上刻《朗公传》”,皆误;
《济南金石志·长清石》载:戊子秋七月念七日僧晓如书传;
《山左金石志》收录此摩崖石刻云:正书崖高四尺广一丈五尺在长清县灵岩山可公床石壁 右刻文四十行字体大小不等书传者为僧晓如不著年号但题字戊子秋七月念七日姑附宋碑之末
济南府齐河县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四年(1657)
山東濟南府齊河縣城北居住
大清順治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建醮
山東兗州府東平州東河縣懷城社西城鋪地方居住 信士會首 黃計臻 等
大清順治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各到此建醮
东昌府清平县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五年(1658)
东昌府清平县魏家□ 会首 王守相 等 其他善人题名略
顺治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建立
济宁州南关铁鼓庙善人建醮题名碑 顺治十五年(1658)
山东西兖州府济宁州南关铁鼓庙居住 会首 田科等
建 醮 流 芳 横书四大字
顺治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立
圆寂本师鸾公凤庵和尚觉灵墓碑 顺治十五年(1658)
额题:南无阿弥陀佛 横书六大字
圆寂本师鸾公凤庵和尚觉灵墓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界 犹如梦中争
重修般舟殿记 顺治十六年(1659)
灵岩为泰山北麓诸山之□,林谷邃峦,多洞壑崖泉之美。考《魏志》及《水经注》,沙门僧朗隐居其地,大起殿舍,魏太祖遣使致礼。今寺东南有石,竦然人立,犹称“朗公石”云。宋《张公亮碑》则谓,始置寺者,魏正光年法定师也。寺所从来□久,而寺宇之最胜者,曰般舟殿,朢之如□宫瑶阙焉。余至灵岩,其殿倾圮坏漏,瓦砾狼籍。怪寺僧无募修者。久之,僧祖居以募请,且曰:“曩之莫敢□□□□之烦也。今所以请者,感公之言也。”□喜曰:“有志者事竟成,□勉之矣。”时三司□公及州邑闻之,各竭其□□□,巡抚右副都御□□□□□□□□□状不及其落成,山下有大□二初□之不与,寻感异梦□族之,其事儒者所不道,而好事者□□□□□□□□之□□□□□□皆若有所募,而□为有所畏而不敢怠。故其□广而备者众,其时速而成功多。掊地···壁□次而绣错,凡一百一十通。僧□请记。余谓佛刹弥天下不□亿万计,一□之成□□佛□无□□,而般舟又灵岩之□殿也,何记之有?然寺始于魏,盛于唐宋,有屋数百间。□子驻跸,缙绅士大夫来游者踵接,而□僧亦□□晓禅律,如□公辈,能与士大夫唱□,为所尊礼,故游咏碑碣甚多。□□氏兴起金元之间,行省□□□共嗣□□□□等所据,兵燹□骚荡为荆棘。明兴三百载,始理其什二三,而来年复以乱残敝,僧徒散亡,至今始□集于□有般舟之役,□事之盛□而衰,废极而□,固其所也。般舟之兴,吾将以□灵岩之复盛。焉遂刻之
顺治巳亥仲冬月之吉
赐进士出身提督山东通省学政按察司佥事前刑部广西清吏司员外郎宣城施闰章撰 宣城吴之晋书
直隶徐州萧县清墟村居住 会首欧阳腾等 顺治十七年(1660)
顺治十七年一月廿四日修醮
此碑今嵌于大雄宝殿东山墙外;碑刻为明代万历年间镌刻,后清顺治十七年直隶徐州萧县善人修醮后借此碑左下角空白处补刻一则题名,故一碑有二朝纪年之现象;
兖州府济宁州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七年(1660)
兖州府济宁州南城七铺军民人氏见在各街居住
朝山进香信士会首 李朝卿 等 其他善人题名略
大清顺治十七年三月八日四次立石
河南归德府、直隶大名府元城县等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八年(1669)
河南归德府雎州 会首 陈国柱 等 其他善人题名略
顺治十七年十月十三日立
济南府历城县居住建醮信士 赵一甲 等 其他善人题名略
直隶大名府元城县孙牛店小湖村居住 李志运 等 其他善人题名略
康熙八年正月廿八日立
山东兖州府渔台县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七年(1660)
大清国山东兖州府渔台县城里关外四散住 会首 姜文训 等 其他善人题名略
顺治拾柒年拾月拾肆日建醮
参山进香题名碑 顺治十七年(1660)
顶部题 参山进香
山东东昌府平山卫聊城县军民□氏见在蔡马庄□散居住
会首 叶天赐等
顺治十七年拾月贰拾贰日修醮
河南归德府考城县城东□披白□□□地方居住 会首 王天福等 顺治十?年
顺治拾□年拾月拾□日题
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东关善人题名碑 顺治十八年(1661)
山东兖州府东昌府郓城县濮州东昌卫红船居住 会首 徐明科等
顺治十八年十月初五日立
江南凤阳府虹县及山东兖州府东阿县善人进香题名碑 康熙二年(1663)、康熙二十一年(1682)
江南凤阳府虹县进香会首李加仁等
康熙二年三月
江南凤阳府虹县进香会首 韩□
康熙二年三月二十日立
山东兖州府东阿县谷二梁进香 会首赵良玉等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十二日立
河南归德府商丘县善人题名碑 康熙六年(1667)
河南归德府商丘县人氏见在城内外居住 会首 曹三善 等 其他善人题名略
道岸永登
康熙六年七月二十五日建醮
□河县城西南张村店善人题名碑 康熙十年(1671)
□河县城西南张村店各里不仝人氏 会首 刘三恕 等 其他善人题名略
长清县城北段家庄各里不仝人氏 段敬 等 其他善人题名略
康熙十年四月十二日吉旦
大名府开州长垣县春植等题名碑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参山进香 直隶大名府开州长垣县东南方四十里□通集四散居住各里人氏 会首 李春植等
康熙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一日立
乾隆白云洞诗碑 乾隆丁丑(1750)
霭霭英英相后先,穿云忽上白云巅。春郊方待一犁雨,便可为霖润大田。
乾隆丁丑御笔
乾隆题卓锡泉诗刻 乾隆丁丑年(1757)
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缈缈处,澄公常共朗公游。
丁丑春题卓锡泉御笔 印二方
此诗刻在灵岩寺院西侧卓锡泉旁石壁上;
乾隆登玉符山题诗 乾隆二十二年(1757)
春巡气尚寒,有兴未登眺。清和兹返辔,日长况早到。
宇宙最奇处,空过山灵谯。设如逢炎暄,挥汗亦何要。
时景值佳会,况鲜几务告。邂逅不可失,一畅智仁乐。
园北启便门,不必命旌纛。肩舆陟崇椒,林鸟为前导。
崔嵬罗疏峰,威纡列层峤。陡壁若无路,一线穿林徼。
或如田见龙,或如雾隐豹。或雄以狰狞,或深以宫察。
或秀若丹青,或庄若廊庙。树抱石为胎,泉飞峡成调。
山花霏细芳,山禽递幽噪。历历所揽结,朗朗开怀抱。
舍舆还进步,何藉筇屐越。初至半室崖,厜?似棚窖。
方床俨维摩,不着天花落。为想寺僧逸,顿息尘缘闹。
蹑险扪烟萝,洞有白云号。肤寸一脉起,泽应三农祷。
证明功德顶,雕御真古貌。巢鹤最高处,胎仙宛可召。
应接乃无暇,奇观供四照。南瞻日观峰,是我昨所造。
北睇鹊华翠,云中辨隐豹。其东朗公近,疑听锡声摽。
惟西乃豁开,来路盘崖隩。已觉鲜其匹,便欲观其窍。
设非片时劳,安识无穷妙。苍然日色暮,归路寻茜峭。
忆昔可公辈,别传西竺教。想亦巢许流,林泉寄笑傲。
侵寻事庄严,逐末吁可笑。其师若有知,弗许头应掉。
有为法终幻,成坏像相诏。犹然冀施檀,云有福田报。
松隖坐静观,万缘信谁觉。忘物我未能,吟怀且推敲。
乾隆丁丑初夏登玉符最高峰得四百字御笔
此诗刻在可公床稍东约五米石壁;字面高一百五十三厘米,宽四百八十厘米。诗文四十四行。满行十字,字径八厘米,行书;
乾隆题卓锡泉诗刻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古寺礼灵岩,春泉憩卓锡。泉上自有亭,左倚千仞壁。
松盖密密张,乳窦淙淙滴。眉目于焉朗,心神一以涤。
志乘谁所作,咄咄夸妙迹。锡如能昭昭,泉即所历历。
便实有其事,临济与棒吃。
壬午新正泉上作御笔
此诗刻在灵岩寺院东侧卓锡泉旁石壁上;字面高四十厘米,宽一百一十五厘米。诗文十六行,满行五字,字径六厘米,行书;
乾隆题灵岩白云洞诗碑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天半嵌岩名白云,晴空无雨亦氤氲。前春忆得探奇到,路自英英蔚处分。
壬午新正 御题
此碑嵌在白云洞内西侧墙壁上;碑高一百零九厘米,宽九十一厘米。诗文六行,满行六字,字径十五厘米,行书;
乾隆登玉符山极顶作歌诗碑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初春昼短景易阑,复虑高处不胜寒。即今清和驻跸早,有山罢登孤素抱。
内竖肩舆攀巘萝,更弗松下鸣梢诃。绝顶放眼一千里,犁云锄雨何其多。
东山小鲁泰山小天下,我则何敢凛乎御六马?
惟有祈年意非假,与民休息孜孜者。雄辩那须夸炙輠,返吾勤政延儒雅。
登玉符山极顶作歌
壬午孟夏月下游御笔 印二方
石在可公床附近
乾隆再题灵岩寺八景之巢鹤岩 乾隆壬午(1762)
羽客本来瑶岛种,何因瑞相兆开山。应缘命命同飞去,安养道场听法还。
壬午新正御题
该碑今倒卧于巢鹤亭内,下半部残缺,字迹风化较严重;题诗内容据史志补齐
乾隆游灵岩寺题诗 乾隆三十年(1765)
烟霞朝暮传心印,泉石古今惬性灵。不二殿旁法松郁,成双门外刹竿亭。
风来薝角虚铃语,春入山根新水渟。此是色空无着处,作幺更觅梵王形。
灵岩寺再叠前韵
乙酉新春御题
此碑嵌在灵岩寺山门外东侧石壁上;碑高一百五十厘米,宽一百四十厘米。诗文八行,满行九字,字径十一厘米,行书;
另漫漶诗碑四方,碑刻漫漶严重,无法辨认碑文,未录;
乾隆题灵岩白云洞诗碑 乾隆三十年(1765)
昔年回跸忆登峰,疑见仙人驭鹿踪。春晓尚寒且无暇,白云洞口任他封。
乙酉新正 御题
此碑嵌在白云洞内西侧墙上;碑高一百一十厘米,宽九十二厘米。诗文六行,满行六字,字径十二厘米,行书;
乾隆灵岩寺礼佛题诗 乾隆三十六年(1771)
绅袊处处设经坛,祝嘏同钦是所欢。绞缚黄棚称茂庆,便宜白社得施檀。
泉因卓锡春犹喷,松为取经东向攒。安辇奉行益康健,瑞征彤史得希看。
辛卯仲春灵岩寺礼佛作御笔
此碑嵌在灵岩寺山门外东侧石壁上;碑高一百八十厘米,宽一百厘米。诗文七行,满行十二字,字径十一厘米,行书;
乾隆白云洞诗碑 乾隆三十六年(1771)
绝顶岧峣趣转奇,忽然牝洞穴岩披。春云每自封中出,讶是画家留白为。
辛卯仲春□□ 印二方
乾隆白云洞诗碑 乾隆丙申(1776)
洞易在低难再高,何来极顶穴居遭。东郊正此需春雨,咨尔白云莫漫韬。
丙申□春中瀚御题
乾隆游灵岩寺题诗 乾隆四十一年(1776)
空色由来一归幻,北南何碍两称灵。虽无负钵千秋迹,却有指松十丈亭。
岩是雨花耸垒靠,泉犹卓锡贮澄淳。山僧纵不通禅教,解读金经便换形。
灵岩寺四叠前韵
丙申暮春中浣御笔
此碑嵌在灵岩寺山门外东侧石壁上;碑高一百三十厘米,宽八十五厘米。诗文六行,满行十三字,字径九厘米,行书;
乾隆题卓锡泉诗刻 乾隆四十一年(1776)
卓锡休论今有无,实遥名在两非孤。试观树石丹青者,尽是霎溪礼佛图。
丙申暮春中浣御笔
此诗刻在灵岩寺院东侧卓锡泉旁石壁上;字面高一百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诗文六行,满行九字,字径九厘米,行书;
四题灵岩八景之甘露亭诗碑 乾隆四十一年(1776)
四柱虚亭俯石泉,法王甘露法如然。所欣恒在山中住,不向人间诩瑞编。
此诗乃乾隆皇帝四题灵岩八景诗中的一首,原碑嵌于甘露泉旁的崖壁上,今已残毁为数块,砌于泉池内;
乾隆题“白鹤泉”题刻 乾隆四十四年(1779)
白鹤泉
乾隆己亥秋日河间王秉鉴书
此题刻在灵岩寺院内东侧白鹤泉旁石壁上;字面高四十五厘米,宽八十厘米。“白鹤泉”三字横列一行,字径二十五厘米,行书;
乾隆题白云洞诗碑 乾隆庚子(1780)
牝洞偏居绝顶峰,蕼然小坐膝堪容。攀跻早是人艰到,漫倩白云一片封。
庚子春月御题 钤印二方
乾隆题卓锡泉诗刻 乾隆四十五年(1780)
卓锡犹传经佛图,六神通越世间无。虽然更有欲咨者,四句金刚亦识乎。
庚子新正下浣御题
此诗刻在灵岩寺院东侧卓锡泉旁石壁上;字面高五十厘米,宽七十六厘米。诗文七行满行六字,字径五厘米,行书;
甘露泉石刻 乾隆四十五年(1780)
甘露泉 印 乾隆御笔
此碑嵌在甘露泉水池旁石壁上;碑高五十六厘米,宽一百三十厘米。“甘露泉”三字横一行,字径三十六厘米,行书。
乾隆题甘露亭诗碑 乾隆四十五年(1780)
碑陽一首
甘露泉头甘露亭,瀹泉洗钵茁莲青。无端津逮阇黎口,说法犹当字字馨。
碑侧一首
小亭泉上俯石窦,甘露为名乐泌洋。不涉世间称瑞事,皇山应笑米襄阳。
庚子新正下浣御题
此诗乃乾隆皇帝六题灵岩八景诗中的一首;诗碑原立甘露泉稍下水池旁,今废为石料,砌在水池东沿上;碑高八十厘米,宽约六十厘米,厚二十四厘米。按《泰山道里记》记载,碑阳、碑阴及两侧原各刻诗一首,共刻诗四首,今仅存碑阳一首的首行和碑侧一首,其余全埋入墙内。碑阳原刻诗文六行,满行六字,字径九厘米,行书,今仅存首行六字。碑侧诗文四行,满行十二字,字行四厘米,行书;
乾隆白云洞诗碑 乾隆甲辰(1784)
有暇无妨山路寻,崇椒石洞窈而深。白云霭霭洞中出,山上犹晴山下阴。
甲辰仲春上瀚御题
乾隆题卓锡泉诗刻 乾隆四十九年(1784)
杖锡原从天竺来,适然小驻此崔嵬。六通得谓神奇矣,四句金刚可识哉。
甲辰仲春月上浣御题
此诗刻在灵岩寺院东侧卓锡泉旁石壁上;字面高六十五厘米,宽六十五厘米。诗文六行满行八字,字径七厘米,行书;
乾隆题铁袈裟诗 乾隆四十九年(1784)
铁铸袈□□□□□□能披得□□□□□□平石擎□□□□□疏不用□
甲辰□御题□□
此残碑于2007年出土于大雄宝殿东的台地内。
灵岩寺七叠前韵诗碑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叠韵每宗玉局法,输他落笔句称灵。道林继考远别域,僧寺原吟一个亭。
东指老松仍此峙,重来乳窦镇斯渟。光阴五载一睫眼,作么生为色与形。
灵岩寺七叠前韵
庚戌季□上游御笔 印二方
此碑今立于天王殿东侧碑林内;共五列,前四列十三字,末列四字,行书;庚戌年即乾隆五十五年;
乾隆御题“铁袈裟”诗碑 乾隆五十五年(1790)
一领净衣那论斤,法身披祗当丝纹。铸钟想以不成废,置此半涂徒费勤。
庚戌五十五年季春月上浣御题
乾隆题白云洞石刻 乾隆年间,可能为乾隆二十七年,与题白云洞诗同年
白云洞
印 乾隆御笔
此石匾今嵌在白云洞拱门上方,乃乾隆御笔;
英□蒋学□□同登绝顶题记一则 嘉庆丁卯(1818)
嘉庆丁卯夏日英□蒋学□□同登绝顶因记
证盟龛旁
吴兆勋题诗碑 光绪戊子年(1888)
双矗碧天容,中擘开胜境。看山最宜秋,助我游兴永。
策蹇缓缓行,一步一佳景。环园万株柏,微露径如绠。
梵宇缥缈间,约畧度前岭。陡岩垂钟乳,潆回清泉冷。
巨灵凿峭壁,圆罅若星炳。朗公卓锡处,白云迷塔影。
石丈拱向人,劳我一引领。摩挲铁袈裟,苔斑土花饼。
贾勇探邃洞,蛇行炬烛秉。禅房聊憩止,鸟喧心自静。
野衲馔胡麻,小住良足幸。山凹衔落日,腴田烟万倾。
皖泾北河吴兆勋游灵岩留题
黔筑湖舟过春云书
此碑位于灵岩寺天王殿外墙上。碑高五十厘米,宽七十厘米,系清光绪戊子年秋重阳前一日,皖泾北河吴兆勋题诗,黔筑湖舟过春云书丹。诗文共十五行,满行十二字,字径三厘米,楷书体;
修整高宗统皇帝题灵岩寺碑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
高宗有事泰山,屡幸灵岩寺
御题诗碑林立, 奎藻天章,山灵增重,民依轸念,时发 纶音,想见 游豫时 湛恩汪濊焉。光绪二十八年孟夏,布政使臣胡廷干奉命祀岱宗,道经灵岩寺,祇读 御题碑碣,倾圮者四嘱,署长清县事臣曾硕儒,敬谨嵌置摩顶松之阳,以昭慎重。竣事,谨识。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吉日建
@2022 大灵岩寺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14026487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386号
技术支持:开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