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堂热线
0531-87468070

山东大灵岩寺

微信公众平台:shandongdalingyansi

新浪微博:山东大灵岩寺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大灵岩寺风景区

山东大灵岩寺微信平台

佛典经论
当前位置:首页 > 灵岩论道 > 佛典经论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发布时间:2018-02-24浏览次数:0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唐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净身业真言】唵,修哆唎,修哆唎,修摩唎,修摩唎,萨婆诃。

【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萨婆诃。 

【净意业真言】唵,嚩日啰怛 诃贺斛。

【安土地真言】南无三满多,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娑婆诃

【普供养真言】唵,誐誐曩,三婆嚩,袜日啰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无上菩提之道。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应如是观。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为非善。则为非法。则为浑浊。则为臭恶。则为不净。则为可厌。则为违逆。则为杂染。则为死尸。则为虫聚。

若身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行住坐卧。左右顾视。屈伸俯仰。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音声风息。唇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

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喻说直说。赞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

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

若佛是梵行者。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识是佛耶。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业行是佛耶。果报是佛耶。

若法是梵行者。为空寂是法耶。涅盘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

若僧是梵行者。为预流向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罗汉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若戒是梵行者。为坛场是戒耶。问清净是戒耶。教威仪是戒耶。三说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阇黎是戒耶。剃发是戒耶。着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如是观已。於身无所取。於修无所著。於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

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

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著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复应修习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於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咨问。

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3.jpg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分享到

@2022 大灵岩寺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14026487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386号
技术支持:开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