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堂热线
0531-87468070
山东大灵岩寺
微信公众平台:shandongdalingyansi
新浪微博:山东大灵岩寺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大灵岩寺风景区
山东大灵岩寺微信平台
印光大师,民国一代高僧,其振兴佛教,弘扬净土,密护诸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法师均为好友,弘一法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极高,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生平概述
印光大师(1861年~1940年),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父名秉纲,母张氏儒人。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陕西郃阳县赤城东村人。
清末民初,正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陷入空前劫难之时。大师应劫而生,遍参南北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又创弘化社,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其文字般若,度化众生无以计数。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仍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纳出家徒众,不做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所有供养亦捐善举,慈善救济,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临终预知时至,集众开会,嘱托安排3日妙真升坐。4日,一切已办,乃领众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后,更示现舍利无数。
大 德 评 价
●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弘一法师
●他脚踏实地的真修。实足追踪古德。他体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昧。依之宏扬净土。利益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辞劳瘁。
——虚云法师
●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估折服,易估崇仰,为莲宗十三祖,询获其当也。实为近代佛子僧人典范。
——太虚法师
●乘愿再来势至身,圆通念佛训群伦。风光本地无他术,声教当年自有真。
——圆瑛法师
法师留给后世的无上法宝《印光法师文钞》,前后三编共计一百余万字,是净土修行人的指路明灯,被誉为“小藏经”。
其一生中,苦口婆心劝人老实念佛,以净土为依归;皈依弟子莫不奉为圭臬,而闻法师风范追随者,亦依念佛法门而证莲果,其数何止于千万人耶?法师数十年来以念佛要旨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兴慈运悲,转妙法轮,无非以末法众生,根钝难调,以此念佛法门,实为往生捷径而又三根普被;若钝根者,以信、愿、行执持佛号,亦可带业往生。若利根者,方一提撕,三昧现前,亲蒙弥陀授记,上品上生,如操左券。如未能深信或信而未笃,甫闻圣号,或赞叹,或恭敬,皆可远植净根,获大利益。是故法师普劝念佛,咸得解脱。
地灵人杰 祖师出生
1861年腊月十二日,在陕西合阳县乳罗山下赤东村,诞生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
印光大师,生长于文化古国的大地上,合阳是夏启所封之有莘国。五帝之一的帝喾,统治生活在这里,死后葬于合阳洽川。商朝开国宰相伊尹,曾于此耕种。周文王妃太姒为洽川美女,以他二人爱情为主题的《关睢》诗开中国诗歌之先河。夏商周之后,历朝历代合阳人文荟萃,隋唐又是佛教圣地,这一切都在印光大师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将身献佛的种子。
书香门第 童中灵秀
大师出身于书香门第,父秉纲知书达理,仁和德劭,耕读传家,母张氏系——清初礼部尚书雍正之师张大有之后裔,读书知理,向善拜佛,慈和淑慎,乡里相敬。兄弟三人,长兄折桂,二兄秋桂,自幼随长兄学儒,颖悟异常,聪明超群,成童中才秀。
儒佛兼益 一心念佛
1880年,大师随长兄读书长安,在去同州考秀才时,只身投奔西安大雁塔慈恩寺出家,后被长兄再三相劝,硬扯回家,但人在家,心已归佛。
佛心所向 剃度出家
1880年底,大师被兄扯回家,闲住八十余日,因佛心所向,决心未移,1881年自投终南山五台莲华洞寺,拜礼道纯和尚为师,剃度出家。
受具足戒 献身佛门
1882年,大师到陕西安康县双溪寺座下,受具足戒,从此开始了他终身奉献佛教的漫长生涯。
晒经之中 深喜净土
1882年,大师在湖北莲花寺中晒经,偶读残本龙舒净土文,益知净土一法,圆赅万行,普摄群机,言简义周,词详理备,为接引初机第一要书,若欲普度众生,此书万不可忽视,从此一心专致诵念佛号,身行化他,以净土为归奠定基。
隐迹专致 跋涉躬行
1883年至1892年,大师在这十年中,隐迹南五台山,晓夕念佛,兼读契经,理念心诚,深入法海后,八年行脚北京怀柔县红螺资福寺,又朝礼山西五台山,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苦,拜师识友,精研净土经,四年攻读,八年躬行,既饱览祖国锦绣河山,又专修净土宗之决心。
深研净土 学行倍进
1893年,大师在北京园广寺与化闻和尚相晤,应化老之邀,南下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安单藏经楼,检阅料理相助之人,从1893年到1918年二十五年间除两次因公出寺外,一心念佛,深研净土,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学行,倍进当年,大师住锡的藏经楼现作为印光大师纪念堂,赵朴初题写了纪念堂匾额。
众僧钦佩 首次请佛
1897年夏,大师应普陀山法雨寺众僧一再坚请,第一次开请《弥陀便蒙钞》,众生钦佩不已,从此和一些高僧谛闲、太虚、明阳、了余、圆瑛、了清、真达、妙真、了然、得森等以及名流居士西安王幼农、淮扬王慧常、江西许止清、嘉兴范古农、上海冯梦华、王一亭、闻兰亭、朱子桥、屈文六、黄涵之、关絅之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情谊。
真修实践 率先垂范
大师一生从不谈玄说妙,坚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真修实践,率先垂范,使人通过学佛,皆知能行切实受益,他特别反对口是心非的假善人,指出倘外观修持之相,而内无真实之心,则是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耶?
结合现实 大胆改革
大师抓住佛陀创教主旨,认为只要人心向善,心中有佛,就是学到了佛教的根本,总结几千年宗教发展史,结合现实,大胆改革,他不主张学佛者都要出家,特别奉劝妇女不要一学佛就出家,这一改革是佛教史上的重要举措,对于振兴佛教、发展宗教、教化社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和欢迎,因此他的弟子迅速发展到三十余万人。
经文真谛 启迪民心
1912年大师在研究宗教中从儒道佛三教相融,大师深探人生奥妙,穷究佛教真谛,他的《净土决疑论》《佛教不宜混滥论》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等文,言言见谛,字字归宗,上符佛旨,下启民心,拯救世风,经世致用,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乃为人处世之根基。大师不但是佛陀的忠实继承者,又把佛教向前发展了一步。
文钞出世 广觉有情
1912年,大师在普陀山法雨寺晤上海居士高鹤年,高鹤年居士临行携去大师四篇文章至沪,首次登刊于佛学专报,引起很大反响;1918年春,天津居士徐蔚如搜访得大师文稿二十二篇,定为《印光法师文钞初编》于北京印行;《印光法师文钞》不断增编,先后由商务印书馆、扬州刻经院、中华书局、苏州弘化社、上海佛教书局等印行,由此风行天下,印光大师之名远扬国内外。
救灾捐济 普渡众生
1917年,北京、天津大水为灾,大师极为关怀,与普陀山方丈召集诸山长老成立赈灾分会,大师带头把仅有一些钱全部捐献出来。
流通佛经 弘宗宣教
从1918年起,大师校订、刻印、流通佛经佛书,弘宗演教,多次往返上海、扬州、苏州、南京等地,印行净土经论近百种、数千万册,赠送各界。
文字三昧 名家称赞
1918年,《印光法师文钞》出世后,深受名人所爱。国学大师梁启超得《文钞》后,题词称赞:“古德弘法,皆觑破时节因缘,应机调伏众生。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诵此后,更进以莲池、憨山、紫柏、蕅益诸集,培足信根,庶解行证得有下手处。启超具缚凡夫,何足以测大师,述所受益,用策精进云尔。”
饱览史籍 身体力行
1893年至1918年,大师通过精研佛典,彻悟佛旨,饱览史籍,身体力行,认为佛教的根本宗旨就是使人得到解脱,普度众生达到彼岸,净土即是彼岸的所在,指出净土念佛法门为当世隆盛佛法的唯一途径,也是自利利他度己度众的最终之道,摄受、信息、意念、感应等现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不能轻率地冠以唯心主义而一笔抹煞。
佛入犯心 弃恶从善
1922年至1923年,大师应江苏定海县陶知事之请,派人到监狱中宣讲佛法,他被推为江苏监狱感化会名誉会长,经过多次对监犯的宣讲,不少囚犯回心向善、改邪归正。
创办慈院 普渡赤贫
1922年,大师弟子在南京三汊河创办放生池,大师亲自参加并订寺规,又亲自拿钱,并劝其募资帮助创办佛教慈幼院,后又在上海创办佛教慈幼院,心存慈悲,收养弃婴,教赤贫子弟。
太平兰若 名传遐迩
1922年,远真翻造太平寺时,为大师特辟净室一间,从此来沪卓赐太平。时间长了,一些法门君子,如南京魏梅茹、西安王幼龙、淮阳王慧常、江西华止净、嘉兴范古农、沪上冯梦华、施省之、王一亭、闻兰亭、朱子桥、屈文六、黄涵之、关絅之等,或因私问道,或因社会慈善,皆向大师请益,各方投函者更不可胜数,一时,太平兰若名传遐迩。
总统赐匾 悟彻圆明
1922年,浙江定海县知事陶在东、会稽道尹黄涵之,因师道行教化一方,呈请民国政府大总统为大师题赐“悟彻圆明”匾额一方,当时法雨寺锣鼓喧天,成为一时盛事。普陀山为佛教名山,大师盛名更是广传天下。弟子都为大师高兴,而大师却置若罔闻,有人稽首请问,师曰:“空中楼阁,而自己实在是无此福德,惭愧尚且来不及,又有什么值得荣耀。”
维护法门 保护教产
1927年,政局初更,寺产毫无保障,普陀山首当其冲,大师舍命力争,始得苟延保存,当政又屡提庙产兴学,更颁驱僧夺产条例,举国缁素惊惶无措,大师与缔闲法师计议先疏通后请愿,终使当政庙产兴学之议未行,条例取消,为保护教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叶公好禅 教界崇敬
1927年十月,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由弘一法师引见,在上海闸北太平寺,同李石岑等七八人拜谒大师,叶后作《两法师》一文评赞说:弘一、印光两法师,一个是水样的秀美飘逸,而一个是山样的浑朴凝重。
撰写碑文 流传各地
1933年,福建鼓山涌泉寺新建放生园落成,大师撰写碑文立于白云堂前。1934年,扬州江都建修精舍,募建大殿,大师允请撰文。1935年,四川东山大佛凌云寺创建藏经楼,请求大师撰写碑文,大师即撰文寄去。1937年9月,浙江绍兴教禅寺募修大殿,请大师撰文,大师欣然命笔。云南、江西、广东、安徽、南通、宁波、无锡等地,寺院翻修或重大佛事活动,均邀大师撰文点化。
一封书函 两寺保全
1934年,安徽阜阳古刹资福寺为学校占据,山西五台碧山寺广济茅蓬横遭厄运涉讼官厅几已不保,各得大师一函,遂得保全,渐次复兴。
爱国志士 将军皈依
1936年4月,抗日爱国将领范续亭将军经大师皈依弟子介绍,全家至苏州报国寺拜谒大师,要求皈依大师,获赐法名慧范。
画虎专家 牵虎拜谒
1936年,全国著名画家张大千之兄张善子,擅长画虎,将自己在苏州狮园养的一只老虎牵到大师跟前,让大师给老虎说三皈依,并赐法名格心,从此这只猛兽之王老虎都变得十分温顺,实乃佛心灵感。
女士听讲 佛灵梦真
1936年10月,大师在上海觉园举行丙子护国息灾法会演讲,某晚年仅十八岁的上海女中学生杨信芳与张孝娟睡觉中梦见大士招手,告诉她大势至菩萨现在上海教化众生,汝何昏迷,不去闻法,又道印光和尚是大势至化身,四年后化缘毕矣。杨惊醒把梦告知张,次日《申报》刊登印光在上海觉园主持法会,她两同去听讲并一同皈依。1937年春,杨去苏州谒师,告以梦,大师严词呵斥:“莫瞎说,莫瞎说,以凡滥圣,招人毁谤,此梦万不可对人说。”1940年大师圆寂时,杨女士痛哭流涕,才把此梦说于大家,仔细推算,从1936年11月至1940年11月4日大师圆寂,整整四年时间,真是佛其灵、梦其真!
恤民为本 募捐赈灾
1936年,大师听说绥远灾情严重,他正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演讲,便将法会一千多人皈依他的香敬两千九百多元捐向灾区,回苏州后把仅有的印书款一千多元再汇灾区,大师认为救灾就是普渡众生,以世为怀,恤民为本,身体力行,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创办道场 制订规约
1937年,大师应妙真和尚之请,移住灵岩,创办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并制订了五条规约。
一、住持不论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净土、戒行精严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
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招外方来听耳。
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一切佛事。
五、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有一违反者立即出院。
这五条规约是大师佛学思想的结晶,是兴净土、振佛教的根本,是理想和实践相结合、实现理想化僧团组织的模式,也是近代佛教工作之纲领性文献。
告戒青年 勤俭有涵
大师经常告戒青年不要学大派头,聪明有涵养乃成法器,1940年大师在圆寂前吩咐妙真和尚,“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此戒语和精神已成为广大僧众座右铭,世代相传。
是非分明 疾恶如仇
大师对有缺点错误的人总是严肃批评、热诚劝戒,决不姑息迁就,著名佛教学者江易园是大师皈依弟子,早期为了弘扬净土做出一些贡献,但后来沉湎于迷信扶乩,遭大师严厉批评,佛法决不可以与迷信同流,如冰炭不可共存一样。
艰苦朴素 始终如一
大师自奉极薄,食则唯充饥,衣则唯求御寒,厌弃华丽,吃的白粥菜食至碗净并以开水冲净,菜汤余汁咽下,此种衣食俭朴自己洗涤的生活,几十年坚持不变,令人敬佩称赞。
自知之明 自让座任
1940年10月27日,大师身体不适,略示微疾,28日召集全体在山职事及居士等关房会谈,提议妙真任灵严山寺住持,众皆赞同,11月初一妙真和尚座任住持。
安祥西逝 世寿八十
1940年11月初三日晚,大师食碗粥许,曰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继而精神疲惫,体温降低,初四日起床云,念佛见佛,决定西去,索水洗手毕,移座椅上,面西端身正坐,只唇动念佛,午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西逝,世寿八十,身无痛苦,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
舍利质坚 晶莹透亮
1941年,农历2月15日,大师示寂百日,举行荼毗,荼毗后三日,检骨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等,共一千余粒。
事迹:眼疾自愈
印光大师生来便有眼疾,几近失明,后于湖北莲华寺帮忙晾宋体晒经书时,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即是当生成就、了脱生死之要道。因为眼疾,乃悟身为苦本。感悟到若要离苦得乐,势必专修念佛法门为是,即于闲时。专念佛号,纵是忙于事务,也心不离佛,后眼疾痊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以净土为归,便肇始于此。
最后开示
“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大师一生可以这样概括: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老实念佛。
@2022 大灵岩寺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14026487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386号
技术支持:开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