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堂热线
0531-87468070
山东大灵岩寺
微信公众平台:shandongdalingyansi
新浪微博:山东大灵岩寺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大灵岩寺风景区
山东大灵岩寺微信平台
历 代 高 僧 之 菩 提 达 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生于南印度,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他是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于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后一苇渡江,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游化终身。
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著作
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
壹
达 摩 是 谁?
菩提达摩,通称达摩。生于南天竺(印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有精辟的见解。
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而且发愿要将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统一起来,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后来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
贰
达 摩 东 来
一天,达摩向他的师父求教:“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
这时是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
叁
达 摩 与 梁 武 帝
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吏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上表奏禀梁武帝。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这时是大通元年——丁未年。十月一日达摩等到达金陵(即今南京)。
武帝接见了达摩,问他:“朕继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达摩说:“并无功德。”
武帝问:“何以无功德?”
达摩说:“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武帝说:“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说:“清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说:“廓然无圣。”
武帝又问:“对朕者谁?”
达摩说:“不识。”
武帝没有领悟。达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长江北岸。
【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
后来,梁武帝求教于志公大师,就谈起了达摩祖师的对话:“志公大师,曾经我问达摩祖师,我修寺院,抄写经文,供养僧人无数,问他我有什么功德?而他却说我没有?”
志公大师回答说:“达摩祖师答得对呀!皇上,你要知道,你本来是有功德的,但是老是挂在嘴上,要人称赞,这就是刻意贪求功德,功过相抵,那也就没有了。”
梁武帝听了,有点醒悟了,于是又问:“当时我问他有没有佛的存在,他居然回答我说没有!”
志公大师回答说:“达摩祖师答得也有道理啊!皇上,你要知道,佛本来没有形式,只存在心中,既然皇上怀疑有没有佛的存在,那证明皇上心中无佛,既然心中无佛,那么又怎么会有佛的存在呢?”
梁武帝被志公大师短短几句话就惊醒了,但是还是有点不服气,又说:“那他也不应该说,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啊!”
这时候,志公大师说了一句话:“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梁武帝这次真的后悔了,他亲自赶走了一位真正的得道高僧!
肆
一 苇 渡 江
说法一:
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
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今日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
说法二:
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
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
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
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至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赔礼道歉。
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即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谁知“天无绝人之路”。
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像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偌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
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手抽出一根芦苇给与达摩。
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及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听,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
谁知说也奇怪,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责问道:“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
老人说罢,转瞬间悠然不见,浩瀚的江面上空无一人。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叹不已,呼天不灵,呼地不应,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伍
少 林 禅 缘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古人有诗赞曰:
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
陆
面 壁 九 年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宽不过3米,长度约有2丈。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
达摩祖师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作为他修行坐禅的地方。相传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从公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云十年)。后来就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达摩祖师在石洞里面壁九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犹存。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仰。寺僧们将影石开击下来,放在寺内,瞻礼供养。明万历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额刻:“默玄处”,后额刻:“东来启迹”。
柒
断 臂 立 雪
相传神光大师听说达摩大师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
达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
时值寒冬腊月,纷纷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降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
达摩这时才开口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
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
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
捌
只 履 西 归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到中国,正是当时的北魏时期。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嫉妒达摩,多次加害都没有成功。他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下毒,达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误。吃完后就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直到有一天,达摩祖师已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他才决定圆寂。
就在菩提流支第六次下毒害达摩,达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们将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这一天,一个北魏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葱岭一带,遇到达摩祖师,还与他问话:“大师,您将法传给谁了?”
达摩祖师说:“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脱下自己的一只鞋给宋云说:“你快点回去吧,你们的国王今天会死去。”
宋云回来后谈起此事,不相信达摩已死。于是众人打开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只鞋子。有人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已经有一百五十岁。
现在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圆碑》,上边刻有四句话:
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
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在达摩圆寂600多年后,禅宗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几乎达到无寺不禅的地步。吃茶去、当头棒喝、顺水推舟......等词汇也都从禅法机锋变成了日常用语。
之后,禅宗在4-6世纪传入日本、东南亚,20世纪又经由日本传入欧美,成为现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宗派之一。每当我们追根溯源时,会发现这个隐忍的“面壁者”对佛教文化、中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深入骨髓的影响。
化 寂 静 宗
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
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
传法偈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2022 大灵岩寺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14026487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386号
技术支持:开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