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堂热线
0531-87468070
山东大灵岩寺
微信公众平台:shandongdalingyansi
新浪微博:山东大灵岩寺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大灵岩寺风景区
山东大灵岩寺微信平台
慧 忠 国 师 简介
慧忠国师(675年-775年),唐朝一位大禅师,是三朝国师。俗家名冉虎茵 ,法名释慧忠,世称南阳慧忠国师,谥号大证禅师,唐代越州诸暨(治在今浙江诸暨)人。慧忠国师博通经律,法受双峰,从六祖惠能学禅,与行思、怀让、神会、玄觉等四人并称为六祖门下之五大宗匠,与荷泽神会共同在北方弘扬六祖禅风。他备受唐朝三代皇帝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的礼遇,受封国师,常被尊称为慧忠国师。
慧忠国师从六祖惠能受过心印后,入淅川白崖山堂子谷(今香严寺),修行四十年之久,不曾出山。唐玄宗在位时,就钦其道誉,将其迎往京城,敕住南阳龙兴寺。安史之乱起,慧忠离开京师,隐遁山林。安史之乱后,肃宗派使者持诏再迎至京城,待以国师之礼。敕居千福寺西禅院。代宗即位,优礼有加,迁至光宅寺,长达十六年之久。大历十年十二月十九日,国师圆寂,塔葬于党子谷(今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香严寺)。
慧忠的说禅,主要是随机说法。他的师执辈,不论是惠能还是神秀都以开坛直陈大法为主,辅以随机巧说;慧忠则偏于随机巧说,显示了禅风在说法风格上的变化。
生 平
慧忠国师,生平可分三个阶段:
一是出家、受法和参学,他从六祖慧能处得受法印,并在吴、楚诸山参学;
二是隐居淅川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年;
三是因道誉日隆,被迎至长安,被肃宗、代宗两任皇帝奉为“国师”,法传甚广。
出 家 篇
岭南行 十六岁出家
慧忠国师小的时候很奇妙,跟谁都不说话,十六岁时,家里来了一位禅师,他迎面向禅师礼拜,双亲及亲友见了这种情形,都为他的举止感到惊讶不已,觉得此儿与寻常人不同。
从僧人那儿,年少的慧忠禅师听闻六祖大师在曹溪弘法,虽然不知往岭南的路要如何行去,他毅然赶往曹溪参礼六祖。
初见六祖大师时,大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对曰:“只近。”祖又问:“你的生缘在什么地方?”师答:“自受五蕴之身后,就记不得了。”
慧忠禅师敏而好学,善根具足,随六祖惠能大师出家后,传承法脉心印。住南阳晦迹韬光用功四十余载,足不出山。有时随缘安居青松之下,历于九旬,友狎麋鹿,寄身天地;有时栖心三昧,息虑忘缘,入于无我无人之境。
因此在禅林中,他与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永嘉玄觉等四人,并称为六祖门下五大宗匠,与神会同在北方弘扬六祖禅风,批评当时在南方(江西)阐扬“平常心是道”的马祖道一,驳斥南方禅者不重视经典而随意说法的作风,所以慧忠国师平日特别重视经律论的教学。
其后,慧忠国师游历无数名山大川,例如五岭、罗浮、四明、天目、白崖、紫阁、武当等诸山,或者在松下安居,或者在岩石禅定。清风朗月,白日江河,皆能身心融为一境。
隐 居 篇
隐居党子谷 40年
中宗嗣圣七年(690年)时,进入淅川白崖山党子谷(河南淅川县仓房镇),自此长居于此,四十多年不下山,天下的学者风从而至,超过千人。白崖山党子谷,坐落在莲花形山间台地上,四周古木参天、茂林修竹,结庵说法的慧忠,在此放任“佛性”,机锋频出。人与地,钟灵毓秀。人是禅宗史上的大腕,地成禅宗史上的坐标。
慧忠在白崖山党子谷的四十年,致力于对佛理的探询,“公案”很多,主要见于《景德传灯录》、《祖堂集》、《五灯会元》、《佛祖统记》、《佛法金汤编》卷七、《宋高僧传》等书。
被 封 国 师 篇
国有师 肃耳目
唐玄宗因为钦仰慧忠禅师的道风,开元八年(720年)将他迎请入京。慧忠奉敕担任南阳龙兴寺的住持。不久,遇到安史之乱,师便遁隐。到了肃宗在位时,上元二年(761年),再召师入京城,以师礼相见,并敕住千福寺西禅院,公卿士庶纷纷参叩求法。他向皇帝阐述“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受到肃宗的肯定,待以国师之礼。他诏请朝廷于武当山立太一延昌寺,又于白崖山党子谷置长寿寺,各置大藏经一部。
大历三年(768年),唐代宗召请慧忠入宫传法,后赐居宝光寺。大师随宜说法,极受尊崇,僧俗弟子逾万人。
壹
肃宗请法:见性后还要布施修福吗?
肃宗皇帝即位后,上元二年敕使迎请慧忠禅师入京,师气宇轩昂、神德英武,天子一见便肃然起敬,向师请益治国之道。师侃侃对以唐尧虞舜之风,肃宗听得非常专心,油然生起崇敬尊仰,于是直接坐于禅师之前听法。之后,肃宗请师住持千福寺,待以师礼,并且特赐慧忠禅师上殿时乘轿而来;与师相坐听法,不拘君臣之礼。当有高人异士来觐见圣上,帝往往诏请国师勘验,师之辩才敏捷,常能识人!面对帝王请法或当朝权臣问道,师亦不假辞色,贤言简重随问而答,人们知道师为有道之人,便常登门请法。禅师后念前人先贤之语:“若欲得道者,当住衡岳、武当等山,专精一心用功。”于是奏请肃宗在武当山建太一延昌寺,于白崖山党子谷建置香严长寿寺。
有一天肃宗特地斋戒沐浴,向禅师请法:“见性后还要布施修福吗?”师对曰:“无相而施,即合见性。”又问:“作何行业能合此道?”答曰:“无功而行当合此道。”
帝又请益:“如果有病难,要如何修行?”师云:“了业本空,即得不动转。”然而,“临终之时,如何得自在?”答道:“努力自信,一心即得自在。”至于“烦恼起时,如何止息?”师提示:“本心湛然,但将烦恼回归妙用之心即是。”
帝复问:“见性以后要不要念佛求生净土?”师云:“自性即是真佛,自性即是净土。”若“舍此五阴报身之后,当生何处?”答:“无舍无生即自在生。”又,“临终时,若有花台宝座来迎,可以相赴吗?”师语之:“不要取相。”
“要怎么用功才能得到神通、依报有如佛国净土般殊胜庄严?”师开示:“明心见性就像是贫人得宝、老百姓当了国王。”又问:“只要依着本心本性的道理来修行,就一定会成佛吗?”师答道:“一定能够成佛!佛也是无相无得,这才是真得!”自此,肃宗更潜心于心性之理。
贰
代宗请师:破他心通
一日,西天有一大耳三藏来到京城,自称已得他心通。代宗皇帝请国师勘验虚实。大耳三藏见到国师即礼拜,立于右侧。
国师问他:“你有他心通吗?”
三藏客气地说:“不敢。”
国师又问:“你说说看,老僧现在在什么地方?”
三藏答:“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会跑到西川上看划船竞渡呢?”
过了一阵子,国师又问:“现在老僧在何处呢?”
“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跑到天津桥上看耍猴戏啊?”
良久,国师又再问:“现在呢?”
大耳三藏罔然莫测,过了很久都回答不出来,国师于是大喝一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地方!”
大耳三藏哑口默然、无言以对。
叁
鱼朝恩与国师 辩佛法
代宗时,宦官鱼朝恩掌天下兵权,帝以旧恩对他优宠礼遇,因此目中无人。有一日在便殿,代宗指着鱼朝恩对国师说:“朝恩也解佛法,可与师论道。”朝恩便问:“什么是无明?无明从何而起?”师道:“佛法的衰相今日现前了。”帝不解:“这什么意思啊?”国师答:“奴才也自称懂得佛法,岂非佛法的衰相今日现前了吗?”鱼朝恩一向骄纵傲慢,听到此话不禁大怒。国师看着他:“这就是无明啊!无明就是从这个地方生起来!”
一时之间,鱼朝恩还是忍不住心中怒火,斥声又问:“有人说国师已经成佛了,真的是这样吗?”师答道:“我也听到朝廷上有人在讲『你才是今朝的天子』,真的是这样吗?”鱼朝恩一听,赶快趴到地上,叩头谢罪,说自己实非天子。师淡然言:“我也不是佛,二尊不并化啊!”鱼朝恩于是对禅师说:“国师是否长劫做凡夫,永远没有成佛的时候了?”师答之:“我以后一定会成佛!你姓什么?”“朝恩姓鱼。”“我成佛之时,名号不叫慧忠。你以后如果做了天子,要不要改姓,还是仍旧姓鱼呢?”鱼朝恩一听,又趴伏于地,不断叩头谢罪,并说道:“朝恩以后绝对不敢再向国师论辩佛法了!”
禅 门 公 案
NO.1 无 情 说 法
“无情说法”无疑是慧忠国师禅法思想中最具特色、最著名的,破除“身内真如见”极为有力,对后世禅法启发良多。
问:“无情既有佛性,还解说法否?”
师曰:“他炽然常说,无有间歇。”
问:“某甲为什么不闻?”
师曰:“汝自不闻。”
问:“谁人得闻?”
师曰:“诸圣得闻。”
问:“众生应无分耶?”
师曰:“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
问:“某甲聋瞽不闻无性说法师应合闻。”
师曰:“我亦不闻。”
问:“师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
师曰:“赖我不闻,我若得闻,则齐于诸圣,汝则不闻我说。”
问:“众生毕竟得闻否?”
师曰:“众生若闻,即非众生。”
问:“无情说法,有何典据?”
师曰:“不见《华严》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众生是有情乎?”
问:“师但说无情有佛性,有情复若为?”
师曰:“无情尚尔,况有情耶?”
问:“若然者,南方知识云‘见闻觉知是佛性’,应不合判同外道。”
师曰:“不道他无佛性,外道岂无佛性耶?但缘见错,于一法中而生二负,故非也。”
这段引文似显稍长,主要是为了充分显示慧忠国师禅法中“以教解禅、教禅融会”的特点。大乘不共般若的核心要义在“不二”,禅人悟道既要与真如法界相应,也要与一切万法一如,空有双融,理事无碍,把生灭与不生灭、有为法与无为法、世间与出世间乃至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都融通无碍,达于“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之理趣,慧忠国师著名的“无情说法”意趣即在此。
NO.2 国 师 三 唤
国师三唤侍者,侍者三应。
国师云:「将谓吾辜负汝,元来却是汝辜负吾!」
[公案出处]《景德传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二;《无门关》第十七则。
国师唤侍者这则禅宗公案,文字虽短,意境悠长,历代以来常被提撕唱和。般若无相,禅门无门,如何得见得入?慧忠国师一日三唤自己的侍者,可侍者听过召唤后只是应,不问干什么。问答之间如对山呼喊的回应。
明者自明,盲者自盲。
所以,国师又说:“我以为是我辜负你,谁知却是你辜负了我。”后来的 赵州禅师评论说:“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此公案的妙处在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有人对着暗空写字,字体怎会彰显出来?但字体却焕然于写字人的心中。禅师与侍者之间有三唤,唤者何唤?答者何答?这一切都不显痕迹,但就在唤者与应者的应答之间妙义彰然。
NO.3 紫 璘 供 奉 注 经
南阳慧忠国师因紫璘供奉注《思益经》,师曰:“凡注经,须会佛意始得。”曰:“若不会佛意,争解注经?”师令侍者盛一碗水,中著七粒米,碗面安一只箸,问供奉:“是什么义?”供奉无语。师曰 :“老僧意尚不会,何况佛意?”
一日,南阳国师问紫璘供奉:“听说大德在注解《思益经》,批注经典者,必须要能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紫璘说:“若不解佛意,我怎么会下笔呢?”慧忠禅师听后,就要侍者盛一碗水,里面放七粒米,上面放一支筷子,送给紫璘,问:“这是什么义?”紫璘茫然不知,无语可对。慧忠曰:“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说已经契会佛心呢?”慧忠禅师的水米碗筷,已经说明,佛法者不离生活也,紫璘供奉远离生活批注佛经,则离佛心远矣。
国师神宇俊爽,色身健朗而长寿。观师年少时虽不言语,然非无智;得法后埋首山林潜居独修,虽不度人接众,亦非不慈;因缘时至,一朝受天子请,为帝王师,十六年中,悲智双运说法无滞,普施法雨惠泽群萌;其论道于朝廷,智慧机锋迅捷,破诘难、问辩于目前;说不可说难思议之妙法,示不可见难以智解之大道,高树法幢大阐宗风,使顿教宗旨如雨普润,入于众生耳根,永为菩提道种。故知大士圣人之出世也,为做暗暗长夜不灭之明灯,有所为有所不为,非凡情能监、小智可知,但为同慕大道有志之士,立千古标竿,做修行典范。
NO.4 无 缝 塔
慧忠国师即将圆寂时,与代宗皇帝有一段问答,颇显禅宗“实相无相”的第一义。
代宗皇帝问慧忠国师:“百年后所须何物?”国师云:“与老僧作个无缝塔。”帝曰:“请师塔样。”国师良久云:“会么?”帝云:“不会。”国师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却谙此事,请诏问之。”国师迁化后,帝诏耽源,问此意如何,源云:“湘之南,潭之北。”
[公案出处]《景德传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二;《从容录》第八十五则;《禅苑蒙求》卷中。
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宗师,慧忠对佛法的精谨是与生共在的。有感于世人对自性的执迷不悟和由此招来的诸多苦难,他唯一的心愿便是希望庄严无比的佛法永远镇照乾坤,这便是他临终之前,对人主之尊所表达的意思,也是他的“无缝塔”的真实含义所在——无缝塔,象征着佛法庄严,它不以时变、不以物移,入火不化、入水不消,风吹不动、雷电不惊,永恒不灭。如无缝庄严宝塔,永远矗立不倒。
这样的一座无缝宝塔是无形的,它不在南不在北、不在高山、不在海底,埃及的金字塔也无可比拟。它在什么地方?它只在人的心中!说穿了,这便是人类对庄严佛法的一种信仰。大千世界,上至天子君王,下至平民百姓,如果能人人坚信佛法、自悟本性、向善止恶、拂尘看净,则在每个人的心中立下了无缝宝塔的坚实基础,何愁人心不齐、天地不美、国运不昌?
圆 寂
大历十年十二月十九日(775年),国师圆寂,谥号“大证禅师”,塔葬于党子谷(今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香严寺)。
@2022 大灵岩寺 all right reserved 鲁ICP备14026487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386号
技术支持:开创云